 |
裘群珠(右)在制作金银彩绣。 |
 |
裘永水制作棕绷床。 |
 |
冠庄船灯表演。 |
探寻非遗之美,讲好匠心故事,推动非遗在活态传承中历久弥新、绽放光彩。作为甬派非遗周的重点活动,6月12日起,甬派客户端向全市征集“我最喜欢的‘守艺人’”,讲述身边非遗守护人的故事。百年时光可以改变许多东西,但他们依然在岁月的沉淀中坚守,他们的故事熠熠发光。 从6月17日开始,甬派将推出“我最喜欢的‘守艺人’”点赞推选活动,邀请你投上宝贵的一票。通过投票推选出的前10名“我最喜爱的‘守艺人’”,甬派将一一讲述他们的故事,敬请期待! 与时俱进,让金银彩绣更有“宁波印记” 裘群珠自19岁开始学习金银彩绣制作,现在是“宁波金银彩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创作的作品《甬城风情图》、《清明上河图》等获奖无数。其中,《甬城元宵图》作品以四明大地闹元宵的宏大场面为背景,展现了城隍庙、缸鸭狗、状元楼、天一阁、天封塔等老宁波的历史风貌及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将几百人共庆元宵的喜庆场面化作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民俗风情彩绣图,堪称宁波版的《清明上河图》,该作品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为了重振金银彩绣技艺,2010年12月,她筹资创办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努力把宁波原来100多位绣娘组织起来,推出了一批宁波特色的创新作品。在裘群珠看来,非遗的发展仅靠政府的“输血”远远不够,要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她说,传统手艺需要与时俱进,要做到“艺术品生活化、日用品艺术化”,才能让金银彩绣被更多的人“看见”。 棕绷床这门老手艺,他还在坚守 棕棚床垫不仅仅是一种寝具、一门手艺,更是一种凝聚着江南人民生活智慧的文化。制作精良的棕棚床垫具有极好的韧性,软硬适度,睡卧舒适,又防潮通气,容易维修。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古镇街边有一家棕棚传承基地,手艺人裘永水师傅的祖辈都是棕棚匠,到裘师傅已经是第五代了,对他而言,制作棕棚床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回忆,是一种感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 店主人裘永水今年61岁,从事棕绷这行已有45个年头。多年来,他经手制作了成千上万张棕绷床,陪伴了无数人的好梦,也见证了现代制造冲击下传统手工业的兴衰。年轻时依靠棕绷手艺成家立业,供养两个儿子上学成家。现在的棕绷店,则更像是他的乐趣与寄托所在。 裘永水说,在那个时光走得很慢的年代,一张棕绷床算是大件,一般做出来是结婚用的。为了不耽误客人的大事,他都是紧赶慢赶地干活,一年365天,只在过年这天留在家里。 近几年,裘永水积极参加展演展示活动,到现场展示精湛的棕绷制作技艺,让年轻人近距离接触、了解棕绷床的好。“最好是能碰到到有心人,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这是裘师傅的最大心愿。 冠庄船灯,是他们必“赶”的特色灯舞 冠庄船灯在《宁海县志》中就有记载,是宁海桃源街道冠庄片颇具地方特色的灯舞,戏剧化形式浓重,是老冠庄人正月十四必“赶”的热闹。 “明末清初是船灯舞表演的兴盛期,在宁海域内曾有过船灯表演班子的村镇多达20几个。”宁波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潘以苗想起自己小时候,祖父每每说起的每逢春节、元宵节和重要的民俗节庆,都能看到船灯表演。不仅整个冠庄人爱跟着巡游的队伍看,周边村庄、乡镇都会有人过来观看这场“盛会”。 冠庄船灯队不仅常常受邀参加县域内各村镇表演,还赴杭州、宁波市区等地进行交流演出。船灯表演一般在面积较大的场地上进行,队伍每到一地,先以四个持高脚灯笼者占据四角,划定表演范围,一番开场锣鼓后,便正式开始表演。凤船和狮船双船里分别有饰演小生、艄公、小旦和船娘的演员,他们舞着船灯随着乐队的锣鼓点变化步伐,宛如在汪洋中行船。 记者 吴丹娜 通讯员 章媛 叶南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