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群 十几年的那个夏天,带着公婆儿子到了首都北京,参观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后,我们提议去故宫看看。到了那里,看着摩肩接踵的人群、长长的队伍以及昂贵的的票价,大家都有些迟疑。婆婆打趣说:“一处破院子,没什么好看的,还不如到边上的公园转转。”想到一家老少要站在太阳底下等那么久,确实不是办法,只好与这所不一样的“破院子”擦肩而过。但时隔多年,仍引以为憾事。不过,现在想想,也许我遗憾的仅仅是少了一次附庸风雅的机会,当时即使进去了,对于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也不会有太多真切的感受。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有幸得到祝勇老师的力作《故宫的古物之美》,读着书中绘声绘色的文字,看着一张张精美绝伦的图片,跟随祝勇先生走近这些古物、触摸数千年的历史,拂去历史的烟尘、探寻古物背后的故事,我突然发现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凝聚民族智慧的古物正充满深情地无声诉说着岁月的陈迹,交给后人一把回溯过去的金钥匙。 “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钟鸣鼎食、三足鼎立、问鼎中原……”汉语的宝库中,关于“鼎”的成语不胜枚举。这些成语仿佛都在诉说着“鼎”绝非寻常之物,它们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它将易碎的权力坚硬化,以鼎的形式存在着。精美绝伦、形体巨大的青铜九鼎不仅仅是显示政治权威的礼器,更是一种神器,成为统治者造神的工具。因治水成功而铸造的九鼎,自夏至周,在人间存在了两千年,又回归到江河,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暗夜里,再未进入世人的视线。时至今天,我们只能从现存的青铜古鼎中,推测九鼎的雄浑、缛丽和炫目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浊酒一杯家万里”“三杯两盏淡酒”“酒酣胸胆尚开张”,酒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可以抒发浓烈的乡愁,可以消解内心的愁苦,可以鼓舞壮士的勇气。自从酒被杜康发明出来,便让人依赖,让人眷恋,让人从身体到灵魂都感到兴奋、战栗和迷醉。随着可以成事也可以误事的酒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酒器也就随之大放异彩,描写酒器的诗句也就汩汩而出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流觞曲水”“觥筹交错” “一瓢浊酒尽余欢”“一壶浊酒喜相逢”“一尊还酹江月”“欲行不行各尽觞”……形态各异、纹饰不一、材质不同的酒器诉说着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 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时隔千年,我们依然能通过它感受到古人的哀乐,触摸到历史的轮廓。书籍则是文明的果实,历尽沧桑,我们依然能从浩渺的典籍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焚书坑儒”的政策下,毁坏了一部分书籍,《尚书》便是要被焚毁的那类。伏生冒着杀身与灭族的危险,将其藏于墙壁间。终于挨到政通人和的汉代,《尚书》才得以重见天日,但已散逸不全,九十高龄的他也已日薄西山,幸得晁错的抄录、女儿的翻译,才使《尚书》没有随风而逝。《伏生讲经图》,便是记载了这一重要时刻的画作。我们观赏着这一画作,体味到“一人可以改变世界”的深意。 岁月静好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奢望,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古代更是如此。“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是对战争残酷的写照。绝大部分人不喜欢战争,但战争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特别是那个风雨如晦的三百年——魏晋南北朝,政权不断更迭、百姓流离失所。负责东征西逃的战士温饱与安全的“鐎斗”就这样出现在战争的角落,虽不显赫却极其重要,因为行军巡查报更、埋灶做饭都需要它。这只鐎斗见证了战争的惨烈、百姓的流离,但也促成了文化的融合,北方的奔放粗犷与南方温婉纤丽完美地合流在一起,最终淬炼出兼收并蓄、博大强韧的民族精神。 在当下“以瘦为美”的审美趋向下,多少丰腴的女子渴望回到“以胖为美”的盛唐。那个开放、自信、对女性极度友好的时代,令人神往。女子可以骑马打球,可以着男装出行,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武则天就凭借自己聪明才智冲进男人的阵营,做了皇帝,而且还颇为成功。正是这样的繁荣富足的社会,正是这样一个高度自信包容的时代,女性才将自己雍容气度、悠然自信的风貌呈现在彩甬、画卷,甚至雕像中。 一百八十万多件(套)的古物的玄妙之美,很难以一本书通窥全豹;一部精彩纷呈的博物之书亦无法一阅之下尽悉其奥。《故宫的古物之美》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物件,用细腻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它们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仔细涵泳,每个读者都会感慨万千,思绪飞扬。 来吧,踏上祝勇先生开辟的这条通向历史的小径,追随着他的足迹,一起领略故宫的古物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