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白水 镇海(古称定海)谢家是世代重文的翰墨大族,自宋宣和七年(1125)前至清光绪九年(1883)的近七百六十年中,共有十一人考中进士,超过全县进士的百分之十,列当时全县各姓氏进士之冠。 谢家第四位进士谢泰宗 谢泰宗,字时望,别号天愚山人,是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后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为谢瀚长子、谢渭大侄子、谢家十五世。 谢泰宗为镇海城区谢家河塘人。这说明那时谢家已在城区濠河边建有一定规模的住宅,以至宅前一段河塘被称为谢家河塘,成了谢家留存至今的唯一标志。谢家河塘及其周围的房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拆迁重建后,又衍生出谢家小区和谢家河塘路。谢家河塘路是条东起胜利路西迄三角地、长一百六十米宽九米的商业街。 谢泰宗从小受学于二叔谢渭,每天要从位于县西北的谢家河塘家里赶到县东北二叔的万玉山房读书,早出晚归,倍尝辛苦。为避免睡过时辰,他“取有棱角之砖为警枕”,可见他学习之勤奋刻苦。同时也可看出谢渭是位知恩图报的人,他以尽力培养侄子读好书,来报答长兄谢瀚对自己的恩德。这样的家庭才会兴旺。 谢泰宗为谢家进士才干最高,名气最大。然而,他生长于明清改朝换代的乱世,虽然科试成绩优秀、为官政绩突出,但科举、仕途均为曲折不顺。在明崇祯三年(1630)乡试中,主考官黄道周欣赏泰宗文才,但为同事抑制,泰宗未被录取。为此,泰宗只得推迟六七年于崇祯九年(1636)和十年(1637)才考取举人和进士。在任广东番禺知县时,捕盗息讼,保境安民,尤其计擒世踞盘古峒的豪强头目苏凤字父子,被上疏为战功第一。在福建,修缮城垣加强防卫,每天率领吏卒巡视,为故相黄景昉所称赞。但他曾为忌者诬陷,竟被贬官谪降,后虽升至兵科给事中,然退意已决,乞休归里。清入中原,明朝灭亡,在顺治三年(1646)虽有浙江总督张存仁疏荐,然耻为降臣,托病固辞,从此息影家园。清朝文学家朱彝尊在为谢诗集作序时,惋叹其“以有用之材,不竟其志”。 谢泰宗博及群书,曾手抄经书百余卷,熟读管、庄诸书,兼通孙、吴兵法,作文尤以骚、雅见长,著有《殼音》《天愚山人诗集》《天愚山人文集》《二十一史要笺释》《汗漫游》等十三种二百七十卷。时人称其“经济文章,咸卓当代,继先开后贤,岿然作中流砥柱”,誉为“吾邑之风雅大宗”。 息影家园的谢泰宗居住在万玉山房之西的萼圃。萼圃是谢渭孙子、谢泰宗族侄谢功昌所建的别墅。清乾隆年间的张懋延在《蛟川诗话》中,称其为“吾邑别墅之胜”。万玉山房之西,在明末清初的确建有一座谢家进士第。从地点、年代、宅名来看,萼圃很可能就在这座谢家进士第内。这座谢家进士第为木结构的五间三进四合院,建筑面积为一千三百七十五平方米。2000年,该地拆建为蛟川书院。镇海有前后两个蛟川书院,这为后者;前者将在下文提到。 谢泰宗逝于清康熙六年(1667),终年六十九岁,墓在东管乡五里牌回向寺西堰桥南首,墓志由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撰写。回向寺,即回向教寺,始建于宋建隆三年(962),后经宋治平、明洪武、清宣统年间等多次修缮和扩建,今已废。堰桥为五里牌前大河上的桥。 谢家第五位进士谢荣昌 谢荣昌,字庆臣,为谢泰宗侄子。谢泰宗兄弟五人,四弟泰定;谢泰定生子荣昌,为谢家十六世。 清顺治十五年(1658),三十四岁的谢荣昌考取了进士。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他是谢家最年轻的进士。谢荣昌是与县人屠粹忠、虞二球同年考取进士,这是镇海县在清朝考中进士人数最多的一年。屠粹忠颇重同年之情,后来为谢荣昌父亲撰写了墓志,为江南提学虞二球墓志篆盖。康熙四十一年(1702),屠粹忠升为兵部尚书。 谢荣昌为官吏治清正,是位循吏。他先任定兴县知县。该县地处京畿要冲,役重差繁,荣昌实施均徭法,增购驿站马匹,减轻了百姓的差役负担。当地时发盗贼及诬告案,荣昌加强侦查擒捕,境内治安转良。当谢荣昌改知房山县时,定兴有百姓愿跟随而去。康熙三年(1664),谢荣昌升任东城兵马司指挥。 谢荣昌在父亲去世归家服丧中,因悲哀过度而卒,终年四十岁,为谢家进士寿命最短者,葬于东管乡孙家坂村。孙家坂也有写作孙家畈,现还在。 谢荣昌是谢家入清后的第一位进士。谢家通过明中后期几代人的积蓄,到清朝有了进一步发展。首先是谢家入祀乡贤祠人数明显增加。镇海乡贤祠建在学宫大成殿门西,共为三间,供奉着从汉到清四十五位本县贤能之士的牌位。谢家入祠人数共十四人,占入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一。其中,进士入祠有谢琛、谢渭、谢泰宗、谢荣昌四位;由清入祠七位,占谢家入祠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各数据均为全县各姓入祠人数之首。其次是谢家先后建起了一批宗祠。其中,城区宗祠,由族人筹资在清乾隆二十年(1755)建于砚池东首,正厅三间,左右翼室各一间;前为大门,左右各两间。祠内曾藏有朱紫阳对镜写真像石刻和朱熹书写的静廉碑。砚池位于学宫前,今尚在。灵岩乡柴楼村宗祠,由族人汝治、维佐等建于乾隆年间,正厅五间,左右轩各三间。崇邱乡江南道头村宗祠,由族人绍禹、周训、传训集资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正厅门厅各五间,左右有廊。光绪三十二年(1906),谢觐黻借祠创办浃江学堂。谢覲黻,字彤黼,举人,周训子,终身致力于教育办学,1923年分纂《镇海县志》。浃江为甬江镇海段古称。东管乡中官路村宗祠,由族人秉良、崇灿筹款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厅门厅各五间,两廊各三间。。 谢家第六位进士谢兆昌 谢兆昌,字瞻在,为谢渭孙子。谢渭生四子,次子泰臻;谢泰臻生子兆昌,也为谢家十六世。 清康熙六年(1667),谢兆昌登上进士第,与堂兄谢荣昌成为谢家第一对“堂兄弟进士”。 谢兆昌为官多年,任职多地。始授宏文院庶吉士;后调任广东道监察御史,掌理山西道事;又补山东道,掌理河南道事。谢兆昌是位刚直不回、铮铮有声的介节御史。当时充军塞外极边之地乌喇的罪犯多数死亡,他向朝廷请免乌喇之戍,康熙从其言。在巡视长芦时,为顾恤商家、剔除流弊、肃清盐政,谢兆昌上送奏章数十次,皆言人所不敢言。即使皇帝宠幸近臣犯错,他也敢直言弹劾,决不宽容。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谢兆昌以兄丧称病乞休回家。 闲居家中的谢兆昌,与邵元观、傅嘉让、王谕、郎汝望诸吟友,游览山林,悠然物外,著有《闲居集》《诗文草创》。邵元观,字宾王、亦存,举人,著有甚多,尤精于诗。傅嘉让,字公孝,诸生,工诗文,负异才,每置酒延名士于西郊别业“友石居”吟咏其间,风流为一时所称。王谕,字如纶,号双浃,著有《梦茅集》《乞丹集》,张懋延在《蛟川诗话》中对此“两集”评价颇高。郎汝望,字枚简、双梧,诸生,博览典籍,工吟咏,晚年尤精韵学。 寄情山水之间的谢兆昌,也心系邑中公众之事。东钱湖筑堤壅水,镇海崇邱乡四万余亩农田灌溉无望,他为此专门拜见郡守,力陈利害,使之恢复旧状,众皆德之。位于崇邱乡茅山麓的慧日庵,年久失修,他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建。邑中遗文衰落,他掇拾所闻,集而梓之。真是做了不少公益好事。 谢兆昌终身七十七岁,为谢家进士最长寿者,墓葬泰邱乡巉头木碶桥西。泰邱乡今约为霞浦街道,属北仑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