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院内精美木雕 |
 |
百寿厅前厅 |
□舒云亮 文/摄 松阳县位于浙西南丽水市,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古人把山之南或水之北的地方称为阳,反之在山之北或水之南的地方则为阴。松阳的县治在松阴溪的北岸,所以有了这个地名。 A 去年梅雨季节开始的时候,乘着天气还不是很热,我们几位文友相约去了一趟松阳。 从县城往西北走四五里地,是今天的望松街道乌井村,以前叫望松乡上院庄。那里有一个很有名气的黄家大院。 一座百年大宅往往是一个博物馆和一段历史,能为后人展示精美的建筑和讲述发生在那里的沧桑往事。 清朝初期的康熙年间,黄氏先祖万侃公携家人从江西省永丰县出发,一路向东跋山涉水,辗转迁徙到浙江省处州府(今丽水市)松阳县城附近的望松乡上院庄安家落户,默默无闻地在此过着男耕女织和繁衍后代的生活。 经过几代人的勤俭持家和艰苦奋斗,到了黄家第七世孙黄中和时期,也就是清朝同治年间,这个家族已经富裕了。黄中和1811年出生,贡生出身,但他对读书做官不感兴趣,认定目标弃农从商经营烟叶生意,发家致富后购置大量田产和商铺,而且在1860年前后兴建了武技楼。这是一个五开间的三合院,因窗棂上刻有孩童戏耍的各种木雕而得名,俗称“五间”。武技楼和同年代建造的家祠,是黄家大院最早的建筑或者是它的前身,也就是今天黄家大院的中院。 黄中和不但经营有方,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其中一个儿子黄绍桂1836年出生,自幼知书达理,后来也成为贡生,出任过淳安县学教谕。黄绍桂发扬光大父亲流传下来的宅院,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在中院的北侧扩建了梅兰竹菊轩。这是个一进三开间的三合院,俗称“三间”,其中东楼为梅兰厅,西楼为竹菊厅,合起来就是后院。由此黄家大院成了松阳县首屈一指的大宅。 松阳所处的松黄盆地是浙西南的鱼米之乡,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处州遭遇干旱,导致粮食歉收,米价飞涨,民不聊生。时任严州(含今建德市、桐庐县和淳安县)府学训导的黄绍桂慷慨解囊,让老家开仓济民,捐出几万斤稻谷,帮助松阳的饥民度过荒年。黄家这一泽被乡里的善举深受民众和官府的赞颂,处州知府赵亮熙手书“泽周仁粟”四个大字,制成一个匾额送到了黄府。黄家大院愈加辉煌,乡民纷纷前来观摩和瞻仰。 B 黄中和的孙子,即黄绍桂的儿子黄秋光1866年出生。他显然继承了黄家善长经商的基因,在他的手上,黄家的烟叶生意做得更大更强了。他还积极参加反清的革命运动,清朝末年,他赴日本经营药材生意期间,与廖仲恺和陈其美成为好友,由此结识孙文,并参加了兴中会和同盟会。他为辛亥革命捐款捐物,深得孙中山的赏识。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他被选为浙江省参议院议员。这应该是黄秋光的高光时刻,但他犯下了一个几乎是致命的错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为现代汉语留下了一个“抓辫子”的词语。 黄家的财富和政治地位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羡慕甚至是嫉妒,但麻烦的是处州军政分府的都督吕逢樵对黄秋光打起了主意,他与黄秋光的同乡叶宗山合谋,想找把柄敲诈黄秋光。他们还真找到了把柄,那就是黄秋光的辫子——听说他没剪辫子。1912年2月,趁着黄秋光回松阳参加一个饭局的机会,叶宗山带人闯进宴会厅,当众摘去黄秋光的帽子,发现了他后脑勺留着的一截短辫子。他们以“假革命、真复辟”和“清廷走狗”的罪名,立即拘捕黄秋光,把他押走了。然后处州分府捎信给黄家,要求十天之内拿十万元大洋来赎人,否则就地处决。 闻此消息,黄家大院乱作一团。虽经长子黄庆浏多方奔走,但处州军政分府拒不放人。黄庆浏在上海外滩万念俱灰之际,突然想起读大学期间曾与孙中山在上海相处过一段时间,这给了他一线希望。黄庆浏急忙赶赴大同饭店,如愿见到了在那里下榻的孙中山,向他报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孙中山答应帮忙,吩咐汪精卫以他的名义电令浙江省军政府,说明黄秋光是同盟会会员,有功于辛亥革命,要求处州方面立即放人。 接到省军政府转来的具名孙文的电报之后,处州军政分府的吕都督不敢抗命,但他实在不甘心白白放走黄秋光,他估计由于交通的闭塞,黄家还要过好几天才可能得知孙中山出手相助的消息。他要利用这个时间差,但必须速战速决,于是他缩短期限,降低金额,勒令黄家在三天之内拿五万五千银元来赎人,过时不候。 黄家只得破财消灾,紧急典当或低价抛售田产和商铺,东拼西凑凑足这个数额把黄秋光赎了回来。等到大公子黄庆浏赶回松阳黄家大院时,赎金已经交付出去,不可能收回来了。黄秋光吃了哑巴亏,但通过这个教训,他在家里立下一个规矩,让孩子们读书见世面。他的六个儿子,除了四子黄庆时留守松阳接班做生意之外,其余五个分别入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上海政法大学等,后来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 C 在人们“一根辫子五万五”的嘲笑声中,黄秋光没有沉沦,而是更加奋发图强。几年后,他陆续赎回或重新购置了之前典卖的田地,以及在松阳县城老街的布号、染坊和丝线店等多家商铺,甚至还办起了钱庄。黄秋光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让黄家恢复了昔日的荣耀。 1918年,他再投资五万五千银元,对黄家大院实施第二次重大扩建。这次他修建增添的是百寿厅,也就是黄家大院的前院,两年后工程竣工。这个百寿厅,也叫集成堂,是黄家大院的精华。该建筑为三进七开间,有前后两个院子,总共用了172根柱子,牛腿和雀替上有204个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故名百寿厅,俗称“七间”。至此,历经六十年的建设和祖孙三代人的苦心经营,黄家大院包括了前院、中院和后院,总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现在留存的总面积为6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整个黄家大院给人的感觉是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工艺精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南木雕殿堂”。 黄秋光建造的百寿厅是为黄家争光,同时也是留给自己即将到来的六十岁生日的一份礼物。为庆贺他的六十大寿,当地许多达官贵人、合作伙伴和亲朋好友纷纷送来了寿礼,其中一份很特殊,那是与他交好的民国总统送来的一块牌匾,上书“花甲同周”四个雄浑的大字,落款为黎元洪,中华民国十二年春月。这给了黄秋光很大的面子。他把这个珍贵的牌匾挂在了百寿厅后厅,另把清末处州府授予的“泽周仁粟”匾额从后院移到了百寿厅前厅的正堂。在他生日期间,黄府连续几天张灯结彩大宴宾客,显示了黄家的气派和财富。这应该是黄家大院最辉煌的时期。 后来时局动荡,大院的命运发生很大的变化。1937年冬天,侵华日军进攻杭州,浙江省政府机关疏散到浙中南的金华和丽水山区,其中的省高等法院和财政厅看中了松阳的黄家大院,工作人员全都搬进去居住和办公了。1942年夏天,日寇逼近丽水,省府机关及时撤走了。8月份日军占领松阳,在黄家大院设立了司令部。三年后日本败降,但日军前脚刚走,国军就来了。黄家大院先后成了国军21师和79师的师部驻地。 1949年以后,解放军第11军32师96团入驻黄家大院。此后,黄家大院内办起了学校,随之又先后成为望松乡政府和望松人民公社的驻地,1980年代复为乡政府办公地。 到了新世纪,望松乡政府已经另觅新址办公。松阳县政府把保存基本完好的黄家大院作了一番修整,收集了一些展品,配之以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将之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2005年6月,黄家大院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成了游客到松阳后的慕名必游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