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6月25日 星期日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琴的意义

孙建宁与“儿童小提琴”的合影。 受访者提供

    学琴的意义是什么?

    7岁那年,孙建宁拥有了一把属于自己的小提琴——儿童小提琴。那是1972年,当时一个普通人每个月的工资是12元,而买一把儿童小提琴要4元。

    看着女儿捧起小提琴时的欣喜,母亲眼神中满是欣慰与希冀。

    孙建宁的外婆家隔壁住了一位二胡演奏家。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乘风而来的琴声,总能让外婆和妈妈享受片刻的宁静和美好。“耳濡目染,妈妈从小喜欢艺术。”在孙建宁的记忆中,幼年时,她自己常常跟着妈妈一起去看各式各样的文艺演出。

    尽管对艺术充满喜爱,但妈妈并没有刻意要求孙建宁去学拉小提琴。或许在她看来,艺术最大的魅力,并不在于“会”,而在于“享受”。

    直到上小学,孙建宁遇到会拉小提琴的体育老师付为民,才有了“正儿八经”学琴机会。每天一放学,她都会跑去和付老师学琴。

    当时不比现在,会乐器的孩子“凤毛麟角”。遇到学校组织汇报演出或文艺活动,会拉小提琴的孙建宁没少登台亮相。

    有一年“六一”儿童节演出,付老师把会扬琴、手风琴、小提琴和月琴的几个同学组成一个演奏小组上台表演。“老师要求穿白跑鞋,但我只有一双蓝色的帆布鞋。家里人又不舍得因为一次演出再去买一双鞋,就用白色的‘遮盖粉’涂在鞋面上,晾干晒透后冒充白跑鞋。”

    偏偏天公不作美,演出那天下起了大雨,把鞋面的白色粉末淋出“原形”。“原本我是站在第一排中间位置,后来只能被调整到后排。”不过,相比“C位”,孙建宁更在意的是演出十分圆满。

    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自信就像吹气球一样,在她心中越来越满。

    后来,因为付老师工作调动,乐队解散,学琴这件事也就暂时搁置。不过,孙建宁并没有因此停止拉琴,而是继续好好练琴。

    1979年,14岁的孙建宁受同学之邀,带着儿童小提琴去她家做客,在当时位于药行街的“芳芳照相馆”,与自己的小提琴合影留念。

    从严格意义上说,孙建宁没有系统地学过小提琴,但她也从未停止过练琴。在上大学后,她还用攒下的零花钱给自己买了一把真正的小提琴。

    对孙建宁来说,相比技艺的精进,她更喜欢,也更享受拉小提琴给生活带来的充实,享受悠扬琴声中心灵的平静和放松。

    记者 石承承 袁先鸣

    您可以扫描二维码,留下照片、联系方式或故事,我们将及时与您联系。

    期待一场久别重逢的“相遇”,期待熟悉又陌生的快门声再次响起……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