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6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挑战各种高难手术 帮助患者“加速康复”

宁波这个团队
总是“胸”有成竹

李晨蔚主任医师(左)在为患者做手术。 资料图片

    今年3月,原宁波市第一医院和原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合为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融合和优化,学科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提升,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管理优势将不断凸显。

    

    六旬大伯接受肺癌切除术,术后第二天即下床活动;年轻女子对手术中的各种管子充满恐惧,最后以无插管的方式成功度过手术关;高龄老太因心脏问题经不起大折腾,医生用冷冻消融帮她顺利解决恶变肺结节……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的手术室里,这些“逢凶化吉”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作为宁波市成立最早的胸外科专科之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肺癌、食管癌、胸壁畸形、气管及支气管肿瘤、手汗症等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利用腔镜、射频消融、机器人辅助等先进技术,为患者更好地解除胸中之疾。目前科室已是浙东地区胸外科领域排头兵,也是省内学科技术发展最全面的胸外科之一,多项技术处于国内先进、市内领先水平。

    他们不畏“胸”险 为患者铲除体内的可怕“杀手”

    两年前,年过六十的童大伯在体检时被查出“右肺上叶中央型占位”,于是来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支气管活检病理提示右肺上叶鳞状细胞癌,全身评估排除远期转移后,请胸外科李晨蔚主任医师会诊,因考虑手术,转入胸外科。

    李晨蔚团队经过专业评估和精心设计,决定为患者开展单孔胸腔镜下肺袖状切除术,彼时该团队还未曾做过这项手术,但他们基于以往的各种积累,对手术充满信心。

    “这项手术可以在确保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手术创伤,并最大限度地保留肺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手术要在单孔下进行,操作复杂,难度极高。”李晨蔚介绍道。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李晨蔚带领团队,开始为患者实施手术。然而,因为患者的肿瘤与周边组织的关系较为复杂,术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令人胆战心惊的情况。幸好医生们早有应对之策,通过冷静的判断和操作,将这些情况逐一化解。最后,历时3小时,手术顺利完成,病人情况平稳。

    让童大伯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术后他的恢复速度出奇的快——术后第二天,他便能下床活动了,不久后便顺利出院。不仅如此,看到自己胸前的切口仅4厘米长,童大伯格外高兴,对医生连声道谢。

    类似的高难度手术,胸外科团队近年来攻克过很多。就在去年,李晨蔚主任医师又带领团队完成了宁波市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肺癌切除手术,为一位40多岁的女士铲除了体内的可怕“杀手”。李晨蔚表示,达芬奇机器人突破了人眼和人手的极限,可以在有限的手术操作空间内进行比人类手臂更多样、更稳定、更精准的操作,对这项技术的熟练使用,将帮助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

    不仅要好得了,还要好得快 高超技术助力“加速康复”

    无论是单孔胸腔镜手术,还是机器人辅助手术,都能以更微创的方式帮助患者达到更佳治疗效果。据了解,除了充分借助腔镜、机器人辅助等技术,近年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也熟练应用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无插管麻醉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治疗的精准化、微创化、舒适化,把“加速康复”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位患者身上。

    去年,30多岁的陶娜(化名)被查出肺上有一个结节,而且大概率已经恶变,医生建议她手术切除。然而,陶娜对手术非常恐惧,一想到医生要在自己身上打孔,插上各种管子,她就彻底丧失了手术勇气。

    后来,她打听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团队可以做无插管麻醉下的肺癌切除术,便第一时间赶到该院寻求帮助。赵晓东主任医师团队在充分评估她的情况后,认为可以为其实施无插管手术。几天后,陶娜便躺上了手术台,术中,气管、胸管、尿管、主动脉管、心静脉管等管子,医生都没给她插。

    “这些管子本来是手术标配,有的用来麻醉,有的用来引流液体。不插这些管子,意味着要用面罩方式进行麻醉,并要求手术过程中渗出液体要少,这对我们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都是一个巨大挑战。”

    赵晓东说,最终他们凭借娴熟的操作,为陶娜顺利完成了手术,整个手术过程仅40多分钟。“无插管手术避免了气管从口内插入而对声带造成损伤,同时其他管子的减少也进一步降低了创伤,手术做完后,有的患者甚至马上就能下手术床,自己走出手术间。”

    80岁高龄的杨奶奶(化名)心脏不好,前段时间来医院更换心脏起搏器时,通过CT检查发现原有的一个肺结节恶变风险增加。由于年龄大,杨奶奶及其家属都认为她经不住大手术,于是向擅长消融术的周成伟主任医师求助。

    “这位患者的肺结节比较靠近血管和支气管,如果要切除,手术会很复杂,消融是更合适的选择。所以,我们最后给她做了冷冻消融,她当天就出院了。”周成伟介绍道,通俗地讲,冷冻消融就是用一根针导入超低温气体,把结节冻坏。这一技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它要求医生在血管、骨头密布的胸腔内施展精准的“绣花活”,他自己也是经历了大量的胸腔穿刺练习才练就了如今的水平。

    此外,科室在胸部畸形矫治术、手汗症超微创日间手术、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剑突下单孔胸腺瘤切除术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继续聚焦技术、人才、科研…… 冲击省内领先梯队、国内一流水平

    据了解,基于出色的诊治水平和服务质量,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自开科以来,陆续赢得了一系列重磅头衔: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宁波地区肺结节诊疗会诊中心、全国首批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浙江省肺部疑难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核心单位、中国胸外科ERAS示范项目加速康复外科示范分中心……

    李晨蔚介绍,2019年,胸外科还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成立了胸科中心,次年又联合成立了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具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目前,胸外科共有32名医生,其中博士2人,硕士27人,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5人,硕士生导师6人,高素质的人才梯队渐趋完善。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基石,我们一直在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把医生送到上海、北京等地及欧美国家的高水平医疗机构进修。对于年轻医生,我们密切关注其成长,前期手把手带教,后期‘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做。”李晨蔚说。

    在科研方面,胸外科团队聚焦肺结节、肺癌、食管癌等疾病的诊治,推进了一批重要科研项目。近年来,科室共有省、市级课题近30项,发表SCI等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参编著作10部,获得专利30余项。不仅如此,近十年来,胸外科还在市内连续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促进人才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为学科发展集思广益。

    “未来,我们将不断深化亚专科发展理念,开展肺移植研究和临床探索,通过技术、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全力提升,努力跻身省内领先梯队,冲击国内一流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李晨蔚主任医师说。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戴栋宁 庞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