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今锐评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6月2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贩卖焦虑最可怕!

    如是我闻

    

    每年的六月很可怕。

    因为各地的中高考都是在这个月份,所以学生师长压力大,可怕。考前家长压力也很大,吃饭睡觉,满脑子都是孩子的事,无心工作,可怕;考完了,填报志愿,何去何从,嘻笑怒骂,形若颠狂,很可怕。

    更可怕的是,前一批人的过往,又成为了社会观察的样本,于是后来者怎么办,怎么追,怎么躲坑,怎么避雷,连带着又一轮的365天,依然可怕。

    都说中高考是人生一战,但也仅仅是人生一站而已。为何整个社会会如此在意,郑重其事,甚至说是畏之如虎?这样的路是不是走偏,亦或是走错?这一社会现象,值得一议。

    1.

    考试在我国被极度重视是有历史原因的。国人历来重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历代的教化,把学成与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划上了等号。上世纪七十年代年,高考恢复,多少人因学而改变人生命运,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人才体系的评价日趋多元化,高分不等于高能,学历不等于成功,也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减负政策,多渠道人才培养与评价标准的确立,就是为了让人的发展,不再被“一考定终身”。

    国外的成功人士不少也起于微时,经历过辍学和人生的困顿,在学中干,干中学,实现逆袭;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大国工匠”、行业尖兵,不也正是以自身的奋斗故事,诠释了“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成功之路吗?

    但不可否认,这样的声音和故事,在整个舆论场中,依然声量极小。全社会的环境中,以考为尊,贩卖焦虑的氛围还在弥漫。

    2.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庸俗的成才论市场相当巨大。在这样的传播背景下,一大批自媒体纷纷跳将出来,“学霸轻松过700分”“北清连夜抢人”“某校高分考生占了全省前×名”等,一连串狂欢视频博取眼球。

    遗憾的是,更多的正规媒体也被挟裹其中,尽管不提状元,不提排名,可打擦边球式的报道仍大行其道。于是乎,一时间广大的受众无不处在单向的“信息茧房”之中,跟着满屏满眼的高分“学神”一起欢呼雀跃。

    成功固然可喜,但任何的考评都有两面性和局限性,在大量的莘莘学子中,鱼跃龙门的仍是少数,在一众欢呼之下,沉默的大多数无处发声,黯然神伤,也更加焦虑,加剧了社会的割裂。

    更可恶的是,还有人又借此鼓吹起各类补习的必要性,夹带私货贩卖课程,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貌似给家长说掏心窝话的“关心”,贩卖的是焦虑,放大是压力,让整个社会又陷入唯分是举的人才误区。

    3.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中国的教育,他曾说过“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成才之路从来不止一条,人生的发展决不仅是考试来决定的。因此,要破除考试成功的“信息茧房”,让中高考回归能力测评的标准之一的正确定位,从舆论场层面转变贩卖焦虑的环境,笔者以为有以下三点需要改进:

    一、把握新闻宣传度与质。中高考是民生工程,各地各媒体重视无可厚非,但聚焦点是不是非得就在成绩与分数上?名校把好生培养成优才,固然可喜,而更多的学校在大力推进公平教育,让有特长的学生,身心健康,各展所长,百花齐放,更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使命所在。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发展更要有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产技融合、德技并修的人才优才不是更应该在主流媒体上推上首屏,占据更大更多的版面和篇幅吗?

    二、破除贩卖焦虑的歪风。更多的商业传播平台要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于与教育大方针相违背的音视频,要干涉限流,要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平衡,不能只图一时爽,留下满地伤。君不见,那些包装学霸的视频评论区里,喝彩的有多少,反感的又有多少?传播一直是有选择性,是趋于媚俗,还是引导风尚,代表着平台的责任与良心。

    三、建立多元成才的通道。社会层面对于成功学的意义和人才的评价、培养应当有更理性的认识。近年来,社会各界多元的成才通道正在建立,但也有不断完善和提升的地方。招聘选任中的唯学历现象,虽然比过去淡化,但仍然难以破除。机关文员、驾驶员,也非985、211硕士博士不取,这无疑会伤了民心。罗素说“参差多态才是美”,在社会这个生态大环境里,不光要有参天大树,也要有小花小草,这才是社会之所以是社会的应有之义。

    六月将过,但愿焦虑不被贩卖,六月不再可怕。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