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过技术改造,“力洋”突破地缸酿造的地域限制,升级酿酒技艺。记者 崔引 摄 |
落日余晖,暑热退去。一天的奔波忙碌后,斟上一小杯“番薯烧”“杨梅酒”,抿一口,一股有点呛又有点香的味道在唇齿间蔓延。一小杯酒下肚,汗水不由“滋滋”地往外冒,积攒了一天的暑气和困乏,也跟着渐渐散去…… 对浙江老字号“力洋”(宁海力洋酒业有限公司)第五代掌门人王肖峰来说,酿好“番薯烧”“杨梅酒”,不只是为了留住消费者,更是为了留住“家家番薯烧,户户米白酒”的乡土风情…… 1 从“土”里长出的“力洋” 漫步宁海县力洋镇力洋村老街,一下就能看到挂在斑驳石墙上的“力洋烧坊遗址”牌匾。牌匾上说,力洋烧坊是宁海人叶定筐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创建的,为与老街桥头边的力洋老烧坊区别,这里也被当地人叫做“力洋新烧坊”。 “由于老烧坊的创始人与创立年份无从考证,我们通常把新烧坊视为力洋酒业有史可查的源头,把叶定筐视为‘力洋’的第一代传人。”王肖峰说。 力洋烧坊的“拳头产品”是“力洋烧”(白酒)。从民间至今流传的“家家番薯烧,户户米白酒”就可见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深厚。 据当地老人回忆,力洋烧坊一直经营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停产两年。 再闻“力洋烧”飘香,是在距离力洋烧坊不远的三友米厂。米厂的创办者之一蒋朝贵是叶定筐孙子的同窗。他租下力洋烧坊作为米厂的附属作坊,挽救力洋烧坊于停产之际。 令人叹息的是,如今看到的“三友米厂遗址”是2019年火灾后重建的,在大火中有幸保存下来的只有大门和东首的马头墙。 好在叶定筐创建力洋烧坊时那块“沥洋烧坊”的牌匾,被王肖峰挂在如今宁海力洋酒业有限公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进门一抬头就能看到。 沥洋是力洋的旧称。因地处“苍山之麓,沥水之阳”,1962年前,力洋曾被称为“沥阳”“沥洋”。 盖苍山下流经千年而不绝的泉水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平原肥沃的水田应了那句“家有余粮方做酒”……独特的地理风貌,使得力洋酿酒之风盛行。 力洋还是宁海东部交通要隘和商贸重地,瓶窑、酒坊、酒肆棋布。其中,瓶窑是宋代用来烧制韩瓶(一种酒器)的官窑。古时器物制造多因需而作,因地而设,可见力洋酿酒已有千年历史积淀。 2 白酒厂里的橡木桶 酒缸、酒坛、酒罐、酒盏……这些器物出现在宁海力洋酒业有限公司的厂区里,并不让人意外,可当几个偌大的橡木桶映入眼帘,着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工作人员说,橡木桶里装的是杨梅烧,历时一到两年陈化,桶内的单宁物质会溶解于酒中,使得酒液从透明色变成琥珀色,口感也更加醇香,“这是温州客户定制的,在当地能卖出近400元一瓶的高价。” 像这样的推陈出新,在“力洋”有很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陈列柜中,“黄精酒”“双梅酒”“水果酒”等创新产品,总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来访者的眼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饮酒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我们也研发了好几款酒精度低,又具有保健功能的露酒。”王肖峰常把“发展不离宗,继承不泥古”挂在嘴边,也投入到日常的创新、研发中。 在新产品的研发中,“力洋”也逐渐摸索出一条集酿酒主业、种植加工、科技研发、市场销售、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发展之路。 近5年来,“力洋”充分发挥酿造企业的优势,大量收购当地的番薯、稻米等粮食和杨梅、水蜜桃、桂花、菊花等花果以及山黄精等药材作为酿造原料,与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联结原料生产基地5500余亩,带动农户1710户,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近5000万。 从2020年开始,“力洋”还组织开展工业旅游项目,至今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不仅带动自身产品的销售,同时还带动宁海当地餐饮、农副产品消费约1800余万元。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