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的《瓦尔登湖》,近年来被推崇为自然主义、生态主义文学的先驱,我三十多年前当学生时就知道。说来惭愧,到了这个年纪才翻开来读。因为陪夫人在北京看病,抽得闲暇来读;但碍于英文版的字体太小、自己眼睛又不好,加之时常被其他事情打断,所以最近一个月每晚只能浏览几页至十几页,费了很长的时间才浏览完毕。 我从网上看到现在有些人对梭罗不屑一顾,说他打着瓦尔登湖的幌子大肆说教,而且在那里并没有住多久,还获得朋友的许多帮助,不过是为了博得声誉。我通读该书(英文版)后,觉得那些人可能并没有通读,可能就是仅凭书商的几句简介就来发表高论,那不免流于肤浅。 于我而言,我的读后感有以下几点: 第一,梭罗那种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瓦尔登湖位于森林中间,距离最近的公路半英里多(约800多米),距离最近的村子大约2.5公里,去康克德镇也就两个多小时路程,当然这不算太遥远;但是作为1840年代的哈佛大学毕业生(那时美国有多少人能够上大学?),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观或思想或追求,放弃相对舒适的城市生活,独自去原始山林采集、备料、建房、垦荒、劳动、收获、生活两年又两个月,不知道那些喜欢在书斋厅堂高谈阔论、评头品足的文人有何想法?梭罗的作为,就是在今天21世纪物质生活及交通运输非常发达的条件下,我们又有多少文人能够做到? 第二,梭罗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瓦尔登湖》从头至尾、特别是从第七章《豆地》到十七章《春天》,包括一系列大自然主题(豆地、村落、湖泊、农场、自然界法则、野兽邻居、温暖的木屋、从前的居住者、冬天的动物、冬天的湖泊、春天景物)详细记述了瓦尔登湖及周围的自然景物,也记录了梭罗独自在森林湖泊的生活经历,包含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无限情趣和探索大自然的乐观信心,同时给读者开了一堂生动的自然博物课。 梭罗记录或描写的瓦尔登湖及周围自然环境,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无比敬畏和纯粹热爱,对大自然的无比向往和追求。这一点很重要。 第三,梭罗那种脚踏实地的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值得我们学习。他进入森林,虽然朋友送来一些物品,又从商人那里买了一些,但那座大约12平方米的木头房子是他亲自砍树、搬运、做木工建造的;屋旁的地窖是他挖的;储藏的土豆、豌豆、玉米等主要食物是他独自种植的;他的主要蛋白质来源——鱼,是他修补好一条破败的独木舟后去瓦尔登湖中间钓起来的。他吃的糖是森林里的野蜂糖浆(molasses),甚至他粉刷木屋外墙的白色涂料都是他收集湖滨贝壳自己烧制后打成的粉末。 另外,他还携带了温度计,以便探测湖水温度。1847年3月6日,他测得湖中间温度为32华氏度即冰点,湖边为33华氏度;同日又测得佛林茨湖中间温度为32.5华氏度,浅水区一英尺厚冰层面温度为36华氏度。由此,他得出结论:这3.5华氏度的差异决定了佛林茨湖的冰面为何比瓦尔登湖更早崩裂。而且,他还记录了瓦尔登湖几年里首次完全破冰的准确时间:1845年为4月1日,1846年为3月25日,1847年为4月8日,1951年为3月28日,1952年为4月18日,1853年为3月23日,1954年为4月7日。无心者可能还以为他是气象学家吧?人家是地道的文人作家。 梭罗的行为证明,他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者,原汁原味的“实践出真知”。 第四,梭罗那种对众人习以为常的人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深刻反思的理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通篇文字,特别是《序言》、第一章《经济账》、第二章《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第三章《阅读》、第四章《声音》、第五章《孤独》集中表达了梭罗对大自然、对人类生活的独特的、精深的、系统的、哲理性的思考;后面各章他也结合具体主题及他个人的森林湖泊生活境况继续进行着这种思考。 这些读起来略显晦涩的文字,在匆匆的无心的读者看来,似乎是冗长的“说教”或无味的啰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些富有系统逻辑性的、精细深刻的哲理性文字别有一番韵味。梭罗如此独到的、深刻的、系统的、哲理性的思考和阐述,就是一种创新。 第五,梭罗提出自然生活的人生哲学,超越了同时代许多人(最后一章透露了同时代人对他的不满),以至于现在许多人把他奉为自然生态主义生活的先驱。他对不赞同的事务不是盲目拒绝,而是进行理性的思考,并精确计算出独立居住森林木屋的经济账(参阅第一章《经济账》)。 他说自己独自建造了面积10×15英尺的木屋(约12平方米),耗费了总共28.12美元的成本(个人付出的劳动不算),在那里自己也享受了充分的自然生活,包括读书写作(参阅第三至第十七章)。而当时他所在城市的平均房价是800美元一套,需要耗费一个劳动力10-15年的努力;换言之,一个人要耗费一半以上的生命去获得住所;而且他的后代抛弃前人的事业(遗产)就如抛弃搁浅的破船一样随意。 他的这些思考,有其一定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