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今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7月0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凤回到双凤桥

——革命老区四明山 岩下山村的蜕变与新生

岩下山村改造之前的村居和双凤桥。 资料图片

    余姚市四明山镇梨洲村岩下山自然村,曾是一个荒凉破败的“空心村”。村里有一座双凤桥,造桥的村民王双凤已离乡多年。

    她不知道有一个人在桥边等了她好几年。

    近年来,随着“千万工程”持续深化,这个位于四明山腹地的偏僻村庄和千万乡村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王双凤也回来了,她和等她的人在双凤桥上相遇,聊起过往,感慨万千。

    王双凤出生、成长的四明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样板区;是当年很多年轻人努力要离开的地方,也是如今他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故土家园。一座双凤桥,见证了过去20多年这片山水间的期待与念想、努力与奔忙、蜕变与新生……

    一座桥,一个人为之努力了三十多年

    造一座桥,是王双凤7岁时立下的志向。

    小时候,王双凤的家门前有条小溪,一座小桥搭在溪上,连接着上下村庄,是出门的必经之路。这座桥用竹板搭过,也用木板搭过,遇到雨天,走在又窄又滑的桥上,特别容易摔倒。她家的9个兄弟姐妹,有4个摔下去过,王双凤7岁时摔过一次,被溪底的碎石扎破脑袋,鲜血直流。

    那次,王双凤昏迷了10多个小时。医生说,如果到晚上还不醒,就没救了。还好,深夜里她奇迹般醒了。奶奶又哭又笑,说宁可掉下去的是自己。王双凤想,以后要造一座稳稳当当的桥,谁也不怕掉下去。

    山里人家,条件不好,王双凤十六七岁开始种地,春天上山采茶,0.1元一公斤;晚上绣花,四五天绣成一幅,可以赚5元,能攒下来的钱很少。到了出嫁的年龄,来提亲的人里有个石匠,比王双凤家还穷,但他知道王双凤的心思:“我虽然没有钱,但我有技术、有力气,可以帮你造桥。”王双凤动心了。

    婚后她跟着丈夫到了奉化溪口镇,丈夫做小工,她开了个小店。“别人香烟都是一条一条进货,我没那么多钱,只能一包一包进。”有了儿子后,日子过得更紧,直到1999年底,她才攒够了钱回村造桥。

    实际造桥花费远低于王双凤的预算。买材料花了3000多元;送货的司机听说这些黄沙水泥要运到大山里造桥,只收了600元油钱;村民们感动于王双凤的执着,都跑来义务帮忙……造好这座简单但结实的小桥,总共只花了6000多元。

    2000年3月,新桥完工,王双凤落了泪:从当年摔伤后立志造桥,到达成愿望,她整整用了34年。

    新造的桥没有名字,村民习惯叫它“双凤桥”。

    一晃17年过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双凤桥也在岁月的冲刷中,显得又旧又小。随着“千万工程”持续深化,岩下山村正紧锣密鼓地打造山间民宿,项目负责人金小青本打算拆了这座不起眼的小桥,用一个亲水平台取代,但村里有老人给他讲了双凤造桥的故事。

    “这座桥造得不容易,我们都有感情,能不能不拆?”老人殷殷地看着他。

    金小青深受感动,不但没拆桥,反而用石墩进行加固,还在桥边种了许多花草,并努力让一旁王双凤的家也保持原来的样子。

    “双凤肯定还会回来的。”金小青对村民说,“我们就在这儿等着她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