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今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7月0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凤回到双凤桥

——革命老区四明山 岩下山村的蜕变与新生

“忘忧谷”民宿中的双凤桥
记者 樊卓婧 摄
↑王双凤(右)与金小青在双凤桥上畅谈。
记者 杨辉 摄

    一个村,从荒凉破败到生机勃勃的蜕变

    有很长一段时间,王双凤都没有回来。

    她从小生活的梨洲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明末清初,梨洲先生黄宗羲曾在这里著书立说,设馆讲学。村里更有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王双凤说,爷爷曾告诉她,王家在当地是大姓,户户出过秀才,还出了三个举人;家里的房子也被称为“秀才举人房”,有200多年历史。

    在王双凤还小的时候,家门前总是人来人往,老人喜欢聚在溪边的大树下聊天,孩子赤足溪水间捉小鱼小虾,山间笑语随着风传出很远。

    双凤桥落成时,村里热闹得像过年。但很快,王双凤的父母相继去世,兄弟姐妹也都走出大山。多年后,她和妹妹再回来时,这里变成一个只有少数老人留守的“空心村”。因为没人居住打理,老房子破败不堪,屋前野草丛生,这让王双凤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亲人都不在此处,来来回回也不方便,因此,之后很多年,她没有再回来。

    失望的王双凤并不知道,在“千万工程”指引下,余姚开始推进四明山革命老区“旅游+”产业发展,四明山镇、梁弄镇、大岚镇、鹿亭乡等山区乡镇纷纷邀请专家团队设计、规划,吸引客商通过收购、合作、租赁等形式,盘活闲置土地、古村落、废旧民居等“沉睡资产”,强村富民。

    2016年,金小青第一次来到这里,立刻被群山环绕下的古朴村庄所吸引。金小青找了很多设计师,但那些图纸千篇一律。“什么流行他们就设计什么,不是我想要的。”金小青带着母亲住了下来,陪老人种菜、养鸡,和村民聊天,日子一天天过去,理想的田园生活在他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在最终的设计稿里,金小青留下了双凤桥,因地制宜修房铺路,尽可能地保留村庄原貌。王双凤家的外墙石壁有很多裂缝,他找人一点一点填补,而不是直接拿水泥抹平。耗费几倍工时精雕细琢后,饱经沧桑的老屋仿佛又回到它最好的时光里。

    金小青的理念与四明山镇不谋而合——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乡土文化,让人们内心深处的悠悠乡愁有“乡”可寻。

    2019年,金小青打造的“忘忧谷”民宿开门迎客,水电、木工、园艺……金小青都是亲力亲为。民宿的生意不错,每年有3000多名游客慕名而来,古老的村庄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客人称赞老房子有味道时,金小青便给他们讲王双凤和双凤桥的故事。

    “那双凤什么时候回来看看呢?”很多人问。

    “这是她家,她早晚会回来的。”金小青说。

    一片山,让更多的人回到美丽乡村

    今年5月初,64岁的王双凤时隔多年后再次回到故乡。

    这些年,王双凤一直在溪口开店。5月初的一天,王双凤的大姐过八十大寿,寿宴后提出回老家看看,兄弟姐妹们带着儿孙浩浩荡荡地上山。

    这条路和记忆中的一样曲折漫长,但比王双凤预想的开阔热闹:整洁的村道上来往车辆络绎不绝,片片红枫与满山翠竹相映,碧水荡漾,鸟鸣山涧,很多人拍照“打卡”。沿途不时可以看到农家乐和民宿,年轻骑手穿梭在大山里,远远传来笑声……那份热闹和生机让大家想起小时候。他们一边回忆童年的趣事,一边感慨山里的变化。

    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些年里,余姚实施村庄整治提升十大行动计划,按照“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思路,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分类创建,建成了“唐诗之路”“红色之旅”等一批农文旅融合精品线路,让乡村和城市共享传统村落保护的成果,让田园的诗意栖居逐渐变成美好现实。

    近乡情怯,王双凤在村口下了车,慢慢往上走。

    “双凤回来了!”乡亲们热情地和她打招呼。

    遇到了儿时的玩伴,她很意外:“你不是早就去杭州了吗?”

    “还是这里舒服呀,现在环境也好了,配套设施也上来了,我就回来养老了。”

    正值假期,“忘忧谷”门庭若市。穿过前台,王双凤一眼就看到双凤桥和桥边曾经的家,往事一幕幕,她眼里泛起泪光。

    村民通知金小青:“你一直在等的人回来了。”

    金小青赶紧跑过去,在人群中看到双凤桥上的王双凤,他们在桥上畅谈许久。

    王双凤感谢金小青将自己儿时的家修得那么好。

    金小青说:“那你以后要常回来!”

    王双凤说:“那肯定的。”

    这不,才两个月时间,王双凤就回去了好几次,6月下旬还专门在岩下山村拍了一组照片。

    这让金小青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这就是他心目中的美丽乡村——童年时光得以保留,家族往事得以铭记,祖辈传统得以延续,美好乡愁得以寄托。

    这里有过往的岁月悠长,也有未来的无限畅想。

    记者 樊卓婧 卢科霞

    ■晚报快评

    让记得住的乡愁落到实处

    乡愁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可能是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棵虬劲的古树、一处儿时的记忆。在余姚四明山镇梨洲村岩下山村,王双凤的乡愁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桥。

    为了这座桥,王双凤从当年摔伤后立志造桥,到把桥造起来,用了三十多年;为了这座桥,金小青在村里建民宿时,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保持原生态村居风貌,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故事中汲取改造灵感。

    如今,岩下山村从荒凉破败的“空心村”变成了宜居宜业的新农村,离乡村民返乡创业,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这是“千万工程”在四明山腹地的一次生动实践,它改变了乡村面貌,打开了发展通道,唤醒了人们对乡村历史文化、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的理解和热爱。

    “千村千面”“万村万象”,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历史人文要素和现代经济要素的交融,为多样化的乡村振兴留下了宝贵的本土基因。一方面,我们要注重保护留存在村落肌理中的历史信息,融入时代感、现代性,强化空间利用的人性化、多样化;另一方面,需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岩下山村不断蜕变新生,而双凤桥历经风雨依然不变。在当年,修建这座桥,凝聚着王双凤和村民对山村交通更便捷、生活更美好的渴望;在当下,保存这座桥,是金小青“保存”乡愁的重要载体,更是全村人建设家园、振兴乡村的精神象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振兴乡村的道路上,让记得住的乡愁落到实处,焕发荣光,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才会从“诗和远方”变成我们“身边的风景”。

    新闻背景

    2003年6月,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20年来久久为功、扎实推进,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