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晚7时许,夕阳西下,在东钱湖北湖自行车栈道旁,游客在观景平台上乘凉。记者 严龙 摄 |
7月21日,入中伏;7月23日,迎大暑。新的一周(7月17日-7月23日),天气“铆足了劲”奔着“热火朝天”去,不过,我市的天气跟之前的“滚烫“相比,有那么“一丢丢”不同…… “泰利”带来雷阵雨 不知道是不是今年第4号台风“泰利”的到来,打乱了天气“蒸蒸日上”的节奏。 从中央气象台7月16日发布的消息看,“泰利”预计会在7月17日夜间在广东台山道海南文昌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为台风级或强台风级(35米/秒-42米/秒,12级-14级)。 之后,“泰利”将在7月18日进入北部湾,之后趋向越南北部沿海。 对我市来说,“泰利”带来的风雨影响,“有,但不多”。一方面,原本纯净、通透的蓝天,云系会有所增多;另一方面,风从海上来,带来充沛的水汽,雷阵雨出没的频率将增高。 市气象台在7月16日发布的消息中也提到,未来一周,南海多热带气旋活动,我市多午后雷阵雨天气。尤其是7月22日前,雷阵雨更是将“任性”两个字挂在午后的天空上。 中伏“情绪稳定” 之所以说“泰利”打乱了天气“蒸蒸日上”的节奏,是因为从市气象台7月16日发布的10天预报看,未来10天,我市气温平稳,最高气温34℃-36℃,最低气温26℃-28℃。 彻底“退烧”是不可能的,但像之前那样动辄就奔着38℃朝上的“高烧”,暂时不会出现。 这也算是给即将到来的中伏“一点面子”。 关于中伏,文人墨客描写得比较婉转:“忆初中伏时,怫郁炎气升。”除了“炎气”,还有随着“炎气”而来的郁郁寡欢和烦闷;民间就说得直白:热在中伏。 今年的中伏长达20天,从目前的预报看,还算是“手下留情”。 不过,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虽然高温有所缓和,但雷雨的“神出鬼没”,导致相对湿度较大,体感上会比较闷热,大家仍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不得闲”的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7月23日,我们将迎来“热气犹大”的大暑节气。 大暑之所以炎热,是因为入夏后,地面白天吸收的热量开始多于夜间辐射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登顶”。以长江流域为例,常在此时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 大暑虽然炎热,但人们并没有因此闲下来。 过去,宁波地区的农民有在伏天“拜龙王”的习俗,寓意求雨。村民会将“龙王”抬出龙王庙巡游,然后把“龙王”放在庙前空地上暴晒,直到下雨为止,这种做法也被称为“晒死龙王”。 在鄞州塘溪一带,过去还有“稻花会”的旧俗。早稻一般在大暑前后3天吐穗扬花,此时蝗虫等病虫害较多,人们为避免其影响水稻生长结果,就自发组织举行“稻花会”,祈求五谷丰登。 曾有古诗这样描述“稻花会”:“天台一脉到邹溪,五溪兴会大暑前;村村都把裴君迎,稻花香里祈丰年。” “六月六,晒红绿” 与大暑同一天来的,还有农历六月初六。过去人们有在这天“晒红绿”的习俗。 “六月六,晒红绿”习俗的形成,相传与乾隆皇帝有关。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巡行至扬州,突遇大雨,外衣被淋湿。乾隆皇帝不愿借百姓的衣服换,只好等天晴将衣服晒干,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六月初六。 民间因此逐渐形成“晒红绿”的习俗,多少是想借一点“晒龙袍”的贵气,就像民谚说的“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 事实上,“六月六,晒红绿”习俗的形成,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每年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即已经过去,经历了一个以“霉”为特色的时节,自然要把衣物、被褥拿出来晒一晒。 除了“晒红绿”,民间还有在这一天给家里的狗、猫“汏浴”的说法。“黄狗猫汏浴”的目的和“晒红绿”一样,是为了避免狗或猫的身上长寄生虫。 在一些地方,“黄狗猫汏浴”的习俗还被演绎到小孩身上。不少人家会在这一天特地给自家小孩洗个澡,希望小孩无病无灾。 “六月六”恰逢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老宁波忙着晒“双缸酱”的时候。 “双缸酱”就是我们常说的豆瓣酱。做法并不复杂,将倭豆蒸熟后剥壳,加入盐等各种调料搅拌,放入瓦盆或瓷器,拿到太阳下暴晒,一般从早上9点左右一直晒到太阳西下;晒一周左右,霉菌就会自然繁殖,倭豆表面白花花的一片,好像落霜一样;晒一个月左右,基本上能吃了,口感鲜咸,放一点点就很能下饭。 此外,每年到了“六月六”,也是木槿陆续开花的时节,爱美的女子会用槿树叶洗头。 木槿是一种灌木。作为观赏植物,它被广泛栽种于花园及门前屋后,甚至代替栅栏等,直接被用作篱笆。 用槿树叶的汁洗头可治头皮癣,头发容易梳通,滋润秀发,能让头发自然乌黑而且能除去头皮屑,健康又环保。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