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箱子里,装满了结对学子寄来的感谢信和照片。 |
|
今年6月,张如普和结对学子在彩虹慈善助学见面会上。 |
29年,资助100多名困难学子,累计支出近70万元,这是镇海一位老党员张如普的助学路。 当得知今年新资助的大学生小赵(化名)家中遭遇困境时,张如普选择再次出手——在每年5000元助学金之外,追加3000元,资助小赵的妹妹和弟弟读书。“这么多年,我的想法一直很简单,就是希望尽自己所能,让学生们未来的路能走得稳一点。”张如普说。 今年77岁的张如普从1995年开始助学,“当时,我在《宁波晚报》上看见宁波慈善总会发布的消息,说有困难学子等待广大爱心人士的帮助,就给慈善总会打电话,表达了助学的意愿。由此,有了我持续捐助的第一个学生高同学。” 高同学来自河北,考入宁波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四年的大学学费对她家来说无力支撑。张如普当即汇了2000元过去,之后一直资助到她大学毕业,“虽然我和这位学生至今未曾谋面,但是能让她顺利完成学业,我很满足。” 从此,张如普每年都在宁波慈善总会认领助学名额,帮助在甬就读的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随着对助学领域的持续关注,他开始和安徽、福建、河南、山东、江西、广西、贵州、四川、内蒙古、福建、贵州等地的贫困学生结对,“我现在一年资助10多名学生,每名学生每年3000至5000元。” 别看张如普助学时很大方,可在老伴眼中,他却是个“小气”的人,“老头子一直很抠,答应给我买手链的,好多年都没兑现。一开始还瞒着我,我后来才知道钱被他拿去助学了。” “我虽然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但我们一天三餐不饿着,买一件衣服可以穿10年,省下来的钱能帮助他人,何乐而不为?”张如普说,资助这件事很神奇,把素昧平生的两个人联系到一块儿,一步步拉近距离。他平时很少和资助的学生联系,觉得孩子要读书,过多打扰不好,“可听到他们说‘张伯伯,你身体还好吗”时,心里还是暖暖的……” 2014年,张如普得了重病,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依然不忘自己的助学承诺。幸好,后来经过治疗,他度过了术后危险期,身体慢慢恢复,“只要生活过得去,我愿意一直做个护送学生完成学业的‘摆渡人’,继续在助学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今年6月4日,在宁波市慈善总会和宁波晚报举办的彩虹慈善助学见面会上,张如普又结对了困难大学生小赵,“今年原本已资助了15名学生,但彩虹助学行动还是要支持的,多帮一个是一个。”他说。 张如普在与小赵沟通后得知,她的父亲今年因心梗去世,母亲伤心过度身体每况愈下,家里弟弟妹妹还在上学。“6月底,我和朋友一起去了小赵家,凑了3500元给她母亲看病。在资助小赵期间,我每年再捐助3000元,帮助小赵的弟弟妹妹!” 张如普家中珍藏着一个红色锦盒,里面除了他做慈善的汇款单、捐款收据外,还有一张张受助孩子的相片和一叠厚厚的感谢信,都是孩子们寄给他的。 “感谢这两年您给予我的帮助,虽然我们只有一面之缘,但我感觉您就在我身边”“张叔,我要结婚了,没有您的帮助我走不到现在,有机会一定要来成都参加我的婚礼”…… 每封信的内容朴实无华却饱含真情,为了让年迈的张如普看得清楚,有的学生还特意把字写成了乒乓球大小。 张如普会时常翻看这些信和照片,“看到孩子们完成学业、成家立业,我由衷地高兴。我从没想过要什么回报,孩子们有能力了,就去回报社会吧。”他说。 记者 王思勤 潘苗 通讯员 高鹏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