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北纬30度的百里黄金海岸线上,孕育着丰富的海产资源,来自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让象山因海鲜而闻名。我的老家濒临象山最具特色的海域之一——蟹钳港,这是一方神奇而独特的滩涂,由于风小浪低,宛如小家碧玉一般惹人怜爱。 蟹钳港常年有大量淡水注入曲折的港湾,使得海水的盐度能恰到好处地维持在13度左右。正是得益于这种咸淡适中的海水,让蟹钳港盛产的牡蛎、泥螺、蛏子、沙蛤、望潮等小海鲜肉质肥美、鲜中带甜。靠海吃海,我的父母靠着家门口这一方小小的滩涂,起早贪黑地赶小海,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A 春捕,无疑是蟹钳港滩涂上赶海人的高光时刻。春暖山海之际,母亲便开始兴致勃勃地采捞春天海上的“第一口鲜”——海苔。 采捞海苔是个体力活,在刚刚退潮的滩涂上,母亲佝偻着身子、扛着耙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访青丝”。将混裹着海泥的海苔轻轻耙起,放入箩筐里,直至堆积成“绿丘”。不辞辛劳的母亲稍作停息,又匆匆奔赴向下一个“领地”,直至满载而归。 芸芸尘世中,人们在想象和向往中探索美食的奇妙之处,有的人喜欢吃凉拌生鲜海苔丝,有的人喜欢吃用海苔干佐料加工成菜肴和糕饼,各有各的招法。象山人将晒干的海苔称作“苔条”,在机械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母亲一直坚持全手工采晒苔条。 在母亲朴实的理念里,任何美食在制作加工中都得做足加法,洗晒苔条亦是如此。凡采捞上来的海苔,母亲都会严守“三洗”法。一洗是在海水里直接洗涤,清除去海苔里裹着的污泥,使之显露出本真的颜色。二洗是将海苔挑到村里的河边,就着清冽冽的河水再细细地洗滤上一回,让海苔犹如丝绸般顺滑,于水中绽放开来,妙趣无比。三洗是回到家打来甘甜清冽的井水,将水桶倒满,加入适量的食盐,搅拌成淡盐水,让海苔痛痛快快泡个“盐水浴”,这样滤干晒出的苔条才不会发苦发涩。 历经充沛的阳光和西北风吹拂的双重加持,母亲精心晒制出的苔条又香又脆,墨绿透亮,嚼起来咸香中有回甘。 B 好酒也怕巷子深,母亲的苔条虽然品质出众,但是一直养在深闺无人识,近乎于惨淡经营。得益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我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推广家乡的苔条,让母亲为她倾注大量心血的苔条代言。料想不到“妈妈牌”苔条很快火爆出圈,受到一些资深吃货们的追捧。渐渐地,“妈妈牌”苔条成为村里农家乐伴手礼的不二之选。村里不少苔农也借助“网络+”的东风,过上了好货不愁销、家门口“数钱”的幸福生活。 在家乡的美食榜上,能有幸冠以“桃花”两字,又能被口味刁钻清奇的老饕所惦念的,非“桃花泥螺”莫属。 每逢桃花吐艳之时,正是钳蟹港畔的黄泥螺初长成。这个时节的泥螺肉质饱满,体内无泥无菌,味道极其鲜脆。捉泥螺看似简单也藏着不少门道。泥螺黏液满身,徒手去捉,手指捏轻了会抓不牢,用力过重则会滑出指缝。因此,有经验的赶海人捉泥螺时,手背向泥,用拇指、食指与中指一块聚拢起来,不轻不重地撮住泥螺,然后用中指轻轻一压螺壳,随即滑向掌心。每次一粒,待捉满整整一捧的“战利品”,赶小海的成就感顿时爆棚。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家门口的滩涂华丽转身,辟出了一片“赶海乐园”。赶小海,以前是父母的谋生方式,如今却是颇受游客青睐的滩涂体验活动。父亲扛起一架木制的海马船和一摞毛竹筒,陪同游客们一起去捉跳跳鱼。说起跳跳鱼可不寻常,它能走、会跳,甚至还有飞跃的“翅膀”,是个天赋异禀的小精灵,要捉住它可不容易。别看小家伙日常喜欢呆萌地趴着发呆,一旦风吹草动,或者察觉到有人靠近的“险情”,立马一跃而起,那利落无比的身段,简直可与《天龙八部》里段誉展示的绝技“凌波微步”相媲美,不过短短几秒就钻入洞穴里。据有关人士考证,它从发力到跳跃只需0.6秒,不折不扣的高手啊! C 作为一个有着四十余年赶海经验的捕捞高手,父亲捉跳跳鱼有着一套独门秘诀。他取下随身背负的“装备”——约两指宽的毛竹筒,一根挨着一根安插到海涂里;再在竹筒口子的边缘涂抹上海泥,伪装成跳跳鱼的洞穴。待布设好“陷阱”后,在父亲的引领下,游客们跨上海马船在海涂上快速滑行,装腔作势地驱赶跳跳鱼,吓得那些小精灵们四处逃窜,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下,很容易误入父亲设置的“假洞穴”。由于竹筒内空间狭长,跳跳鱼一旦进错“家门”,就成了“瓮中之鳖”,又很快变成餐桌上一道营养又好吃的美食。下滩涂赶小海,品特色海鲜,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也引来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父母赶海的身影,登上主流媒体的新闻头条,他们在坚守中传递出的那份快乐和幸福,收获了许多网友的点赞。 站在时代的潮头,从依海而生到向海而兴,偏居一隅的海边小村“破茧成蝶”,已是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点。村子美了,父母和乡亲们的腰包鼓了,日子过得滋润起来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生活在海边的我们,一生中也许会走遍天南地北,遍尝世间美食,但只有在能尝到地道海鲜的地方,才会有家的依恋。那种熟悉而鲜美的味道,是难舍的乡愁情结,总能给予坚实而温暖的慰藉,经久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