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祖望故居 |
|
全祖望塑像 |
|
陈列的部分著作 |
2020年恰逢全祖望诞辰315周年。全祖望故里洞桥镇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第三届全祖望(史学)文化节。在精彩纷呈的活动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谢山书院”正式挂牌,“双韭山房”复建揭幕。藉此契机,那一年秋高气爽、金桂飘香的十月下旬,我跟随着区作家采风团一行第二次来仰望名人故里。 记得第一次慕名来访是在前一年,也是十月,当时首先扑入我眼帘的,是一池碧水倒映着一座典型的清代江南水乡民居,美好得像一幅画卷。另一处让我移不开目光的,是池塘侧畔小花园中的那座戗角飞檐的鲒埼亭——全祖望的著作中多次用来作书名的亭子。那次探访目标很明确,就是想见识传说中的双韭山房,但未果。所以才有了第二次的重游,也如愿走进了双韭山房。 A 每每想到双韭山房,眼前不由自主地会出现一个画面。那座藏于大雷群山之中,凌空于大皎、小皎双溪间的双韭山房想来是何等的清幽之处,开轩即有青山翠韭扑面而来,亦有溪水淙淙悦耳动听。然后展开书页,享受一段静谧的读书时光。这样的画面,如今已成追忆。双韭山房本是全祖望的六世祖全元立的别墅之名,亦是藏书之处。全元立,字汝德,明时鄞县洞桥沙港口村人,后归隐四明大雷,因慕此处幽胜,又见山溪多野韭,故将书楼名“双韭山房”。后来书楼倾圮,竟找不到一丝痕迹,而溪旁野韭依旧年复一年的生长,山风走过绵延的野韭,沙沙作响,诉说着又一段藏书家的悲怆。 “敝裘典尽典遗书,且访监仓策冬驴。如此长安居不易,犹分清体苦钞骨。”这是晚清学者叶昌炽为全祖望写下的藏书纪事诗,二十八个字道出了全氏“为书辛苦为书忙”的一生。虽说是“一生”,可是全祖望只在人世间生活了短短五十年,在仅有半个世纪的人生中,他的悲欢有多少是付诸故纸堆中?此刻当然已难以一一回溯了。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藏书家,在当朝就被认为是继王应麟之后的又一大才。但命运并未对其眷顾,如李商隐深陷党争之困境一样,惊人相似的历史总是在古代中国的官场上一幕一幕地上演,全祖望也未能幸免。翰林院散馆后,他在县令任上数十载,终写下“生平坐笑陶彭泽”诗后,下定了不再寄望仕途的决心,遂回归沙港口故里,专事治学和图书编撰。全祖望藏书非常辛苦和不易,因无力购书,则手抄之,十九岁时就曾登天一阁借书、抄书。在京城时,他曾发愿抄录《永乐大典》,每天抄录二十卷,至“夜漏三下而寝”,当真是“犹分清体苦钞骨”。经过努力,致藏书达5万卷。他的藏书楼也一直沿用“双韭山房”的名字。 B 双韭山房的藏书有两大特点,一是所藏中地方文献极为丰富,收藏的宁波方志很完备,有极为珍贵的宋代胡榘的《宝庆四明志》和吴潜的《开庆四明续志》,是全祖望的镇库之宝。二是双韭山房的藏书真正做到了“藏以致用”。全祖望较早地意识到藏书互相交流的重要性,这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值得称道。从全祖望的《丛书楼记》可知,他与扬州丛书楼主马氏兄弟交谊甚深,其得异书,则必出以示之。另一方面,全祖望也经常到小玲珑山馆(马氏另一处书屋)借阅书籍。他在《丛书楼记》中说:“予南北往还,道出此间,苟有宿留,未尝不借其书。”这让他后来之为学非常受益。 全祖望虽然穷愁清苦一生,但其著述极其勤勉。流传后世的著述有《鲒埼亭文集》50卷、《宋元学案》补辑100卷、《续〈甬上耆旧诗〉》等凡四百余卷。更重要的是他写的包括《天一阁藏书记》《双韭山房藏书记》在内的多篇藏书纪事文,对于江浙藏书家的介绍及藏书楼的兴建之叙述,为后人研考四明历史文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中国藏书史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故后世称其为“史学大柱”。 全祖望的藏书,身前身后曾经历过两次大的损失。第一次是在他寄身京师求取前程时,因生计问题,不得已把携带在身边的两万卷书典当给一位时任监仓的黄姓同乡,即叶昌炽诗中所提到的“如此长安居不易”“且访监仓策冬驴”。全祖望辞官回乡后,倍加穷困,51岁时因丧子之痛溘然去世。当时家境困窘竟无能力安葬,家人只得将藏书万卷出售给卢址抱经楼,才为全祖望办理了后事,此为第二次书难。抱经楼接盘后“益恢弘之”。所幸这些书是被也是爱书之人收藏,算是不幸中之万幸。 C 双韭山房终在历史的烟尘中消失殆尽,让全氏后人长叹不已,想来一直也有重建双韭山房的意愿。三百年后的今天,双韭山房在全氏故里终于获得了新生。 此时,站在故居的院墙前,我们平复好心情,从书有“全祖望故居”五个大字的门匾下缓步跨入院门。但见青石板铺就的院子当中有一株枝繁叶茂、花香袭人的大桂树。想起全祖望幼年居月湖畔的宅第就名“五桂堂”,也是其祖、父辈教习、藏书之处。全祖望弃官归祖籍沙港村后,仍追五桂遗韵,后人在此植桂也是情理之中。这造型圆润的佳木,令四围俭朴的砖木结构建筑顿时蓬荜增辉。 桂树正后方就是全祖望纪念堂。进得大殿,正面是全祖望塑像,他手持书卷,端坐凝视前方,神态平和。塑像基座上刻有“史学大柱全祖望”字样,上方高悬“五桂遗韵”匾额,鎏金大字仿佛寓意着全祖望光辉耀眼的一生。大殿两边用漫画形式讲述了全祖望生平中的四则故事,让观者对这位耿介、正直、睿智的学者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纪念堂两侧是两层楼的厢房,从东侧的“齿德堂”,到居西的“谢山书院”、“双韭山房”,有全祖望的生平介绍及著作陈列,观后将会对故居主人跌宕起伏的一生了然于心。另有沙港村史展示,用相当多的历史遗物作为佐证,着重介绍全氏始祖宋时来本地后的情况,较充分地体现了沙港村悠久的历史文化。 原来一个人的生命,还可以在一笔一画的文字中得以寄托,在一字一句的著述中予以附丽。全祖望刚正不阿的风骨气度和融会贯通的治学成就,备受后世敬仰和推崇,并在后世学者的不断温习中,生命得以跨时越空地延续。对于一代又一代的沙港村人而言,他们以生长在“祖望故里”为骄傲,为自己是全氏后人而自豪。这种文化自信一直延续到今天,因此,在全祖望诞辰三百年之后,他的家乡犹能记起并纪念这位乡先贤,将沙港村的全氏故居修葺一新,并另捐资新建鲒埼亭。如今,当我们开卷阅读全祖望的文集时,就如同与这位文史兼治的江南学人凭几晤谈,相析着疑义,共赏着奇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