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镇干部和村民教大学生识作物。 |
|
▲调研队来到走马塘村。 |
|
▲队员们参观虞舜纪念馆。 |
“新新乡荣队”走进历山村、“进士第一村队”调研走马塘村……7月24日,“乡村π计划——乡风文明大调研”第二批8支队伍分别走进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余姚市四明山镇北溪村、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海曙区集士港镇深溪村、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象山县墙头镇方家岙村、余姚市低塘街道历山村、奉化区溪口镇东山村8个典型村庄。 舜耕历山,孝德福地 “新新乡荣队”来啦 昨日上午10时许,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张冰倩带队,6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和2名宁波外国语学校学生组成的“新新乡荣队”来到了余姚市低塘街道历山村。 “新新乡荣队”队名挺有讲究。“我们团队的‘新新’对应的是‘新时代、新乡村、新农民’的三新,‘乡’对应的‘乡风调研活动’和‘乡村振兴战略’,‘荣’对应的是对乡村乡风未来发展的期望。”“新新乡荣队”的队长叶科毅告诉记者。 出发之前,大家对低塘街道历山村的名气有所耳闻。但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当大家真正脚踩在历山村这片土地上,才真真切切体会到其历史的悠久。《史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光绪《余姚县志》引康熙县志记载:历山,在县北四十里,有象田、舜井、石床诸迹,山阳石壁镌“耕隐”二字,有石嵌空横覆如床,可坐数人,相传为帝舜耕时避雨处。 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虞舜传说”余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历山村宣传文化员张川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历山文化公园,里面有“省级非遗传承基地”虞舜纪念馆、农耕文化展示馆、文化礼堂家园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 在虞舜纪念馆,大家了解了舜和余姚的传说;在农耕文化展示馆,大家看到了很多以前只在书本上见过或从未曾见过的农耕器具;在文化礼堂,大家体验了一番浙江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的风貌。 舜耕历山,孝德福地。接下去的几天,大家期待能更深入了解历山村,体会村情村貌。 从家风家训入手,寻找走马塘的共富力量 这个季节,走马塘最出片的无疑是这一池荷花了。明清建筑特色的马头墙,屋前是一潭开阔的池塘。翠绿的荷叶挨挨挤挤靠在一起,粉白的荷花满塘盛放。高高的马头墙与荷花相映成趣。 昨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宁波校区)的8名研究生和宁波四明中学的两名高中毕业生组成的“进士第一村队”来到“中国进士第一村”——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开启新一轮的调研。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一个乡村竟有这么多‘国字头’的金字招牌,太厉害了!”段文杰今年25岁,是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宁波校区)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研二学生,老家在安徽滁州,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走进宁波的美丽乡村,“接到调研的任务后,我就上网查找了关于走马塘的很多资料,对这次调研越来越期待。我希望从家风家训入手,去寻找走马塘的共富力量。” 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宁波校区)材料与化工专业的章亦文老家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农村,他对乡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哪怕是这样的雨天,走马塘都有不少游客,我们也希望借这次调研看看乡村的流量密码。” 驻村第一天,姜山镇乡村振兴工作组专班成员、走马塘村联村干部张健民给调研小组分享了他在走马塘工作一年多的真实感受。“我们梳理村庄现有资源,引进社会力量,激活村里的闲置空间,让更多村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宁波校区)的“90后”导师贾群是这次调研组的负责老师,他已经来过走马塘多次。在张健民的分享中,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好风景要讲出好故事,好故事要做成好产品”。“政府搭建舞台,引进产业,让村民参与,这可以最大程度保留乡村风貌,留住乡愁,而不会显得商业味特别浓。走马塘的产品,都是一种文化输出,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他期待,这次走马塘之行能迸发出更多的火花。 村民“客串”专家 教队员们识作物认植物 “同学们,来看看这是什么?” “这是花生吗?”“土豆还是番薯?”…… 昨日,来自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财经学院的10名师生组成的“北溪并流分队”来到余姚市四明山镇北溪村,同学们在山野田间识作物、认植物。乡村的一物一景,吸引师生驻足拍照留影。 北溪村,因村内一条溪水“南绕而复北折”得名,更因宋末元初学者戴表元的一首《四明山中十绝·北溪》而出名。北溪村建村800多年,以卢姓为主,村内留存卢氏祠堂、天兴庙、岳殿、文昌阁、仁政桥等清代建筑,颇具古风韵味。 队员与村镇工作人员座谈交流后,实地走访北溪村。村子“卧”在山谷之间的平地上,一条溪水穿村而过,村居老屋错落有致。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对山村生活很是好奇,每到一处风景,都要拍照记录。 “考考你们大学生,这个是什么?”四明山镇工作人员指着路旁的一畦菜地问道。 “这个是花生,还是土豆啊?”有同学猜测。 “这个是花生,花生叶子猛一看像四叶草,椭圆形,小小一片,叶片光滑。土豆叶子比较大,上面有纹理。”乡村工作人员,给城里学生“科普”起了农作物。 “这个是芋头,叶片肥大,和滴水观音很像”“这个是黄瓜,那个是豆角,这两个都要搭架子的……”村民、乡镇工作人员客串了一把“农业专家”,教城里学生认识瓜果蔬菜、苗木绿植,也讲起了北溪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同学们一边拍照,一边记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学生将和乡民做朋友,深入村落调研乡村发展,探寻共富路径。 记者 贺艳 薛曹盛 王悦宁 王冬晓 实习生 周婷怡 通讯员 余璐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