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近日,成都到昆明D857列车,一名乘务员霸气制止车厢内小朋友吵闹,获车厢众人拍手鼓掌。 7月25日澎湃新闻 列车车厢是一个封闭的公共空间,素不相识的人们在一段时间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出行共同体。一旦车厢内有小孩吵闹,很容易导致成年人之间的“摩擦起火”。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住”;有些乘客觉得,“既然管不住,就别带出来”“家长不教育,我来教育”。双方的纠纷与冲突,不仅关系到利益、权利与尊严,也让部分人产生了情绪问题,心中有“气”便通过各种渠道来发泄。 小朋友吵闹让一些乘客苦不堪言,乃至产生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厌童症”。在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下,一些人对和自己缺乏社会联结纽带的小朋友缺乏足够的耐心与包容,“敢与妇孺争高下,不向顽童让半分”。表面上“厌童症”是针对孩子们,实际上却是对家长们的行为缺乏认同甚至抵触排斥。 在“儿童中心主义”的驱动下,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一些家长缺乏规则意识与边界精神,对孩子一味地宽容乃至放纵。面对“装睡”的家长,有的乘客自然会气不打一处来。作为“第三方”的乘务员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同样会让小朋友吵闹处于一种“失控”的境地。再加上这些乘客身上本身就积累了紧张、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最终导致“厌童症”的产生。 既有态度立场又有方式方法的“制止小朋友吵闹”,乘务员的作用很关键。“熊孩子”需要管教与约束,“厌童症”的冷漠与暴戾也需要纠偏。面对小朋友吵闹,家长和乘务员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尽量避免和减少“熊孩子”给其他乘客带来困扰;其他乘客也需要多些宽容和体谅,没必要大动干戈。只有相向而行、双向奔赴,公共空间才能够“美美与共”。 公共场所小孩吵闹,你怎么看? 你对网上所谓的“厌童症”有什么看法?有没有试过从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带娃到公共场所时有尽量不影响他人的小窍门吗?甬派·派友圈推了相关话题,引发了派友的热议。 网友“林中鸟”:孩子在公共场所打闹、影响到别人,总有家长把“孩子小、不懂事”挂在嘴边,一味要求他人包容,自己却不做教育、引导,真的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网友“仁仁”:有时候小孩子看到好奇的事物,难免声音会大,并不是家长纵容的,只是天性。这时候家长出声教育几句,有个态度,相信周边其他人也会理解的。 网友“用户eYsd2e4c”:小孩子各有天性,就像大人一样,有安静、有活泼、有懂事、有调皮。世界就是有差异才绚丽!为啥要给孩子贴统一标签? 网友“butterfly酥”:很多成年人在公共场合都不讲公德,比如大声喧哗、看视频声音外放,这不是更加惹人厌烦?小孩子天性好动,只要不是太出格,多包容吧。 网友“甬派用户5c3pl0”: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有时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是身体不舒服。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给予孩子尊重才是正常的社会。 网友“法佑人间”:实践表明,家长或他人通过恫吓、强制等手段阻止儿童哭闹,从对孩子的健康角度来说,未必有益。笔者认为,较为妥当的办法就是设立“儿童车厢”,将普通乘客与带儿童的乘客区分就坐,这既便于更多的人出行方便,也有利于幼儿快乐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