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正在打包产品,这些产品即将发往东南亚。实习生 吴雯 摄 |
相传,唐宋时代,宁波的糯米黄酒就因“清冽香郁如黄金”而被列为贡品,“双鱼”“金波”“十洲春”都是被载入史册的贡酒。 辉煌落幕,酒香依旧,背后是一代代酿酒人“以新路求活路”“以初心守匠心”。 “目前,我们生产的70%以上的黄酒都是出口的,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宁波老字号“益民”持有者、宁波历史最悠久的本土酿酒企业之一——宁波益民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敦耀说。 “益民”始创于1859年,前身是位于段塘的手工作坊“醇德”酒栈,以纯手工冬酿黄酒为主要产品。百余年生生不息,贵在韧性,贵在以新求变、求活。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浪潮滚滚而来,一方面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也给不少企业,尤其是当时的国营企业带来巨大冲击。 “乡镇酒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国家又取消了‘统购统销’,我们的酒厂该何去何从?” 薛敦耀回忆,这可能是酒厂自创立来遭遇的最大“危机”。 面对危机,“益民”将目光转向刚涌入国内的外资。1992年8月,与台商成立合资公司,取得出口资格,并于1994年正式迈出“扬帆出海”第一步。1995年,酒厂实行转制,受让国有股60%,成立宁波益民酒业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完成改制。2003年,公司开始独立运营外贸出口。 薛敦耀说,据美国海关2018年统计,当年“益民”在美国进口的中国料酒中销量位列第一。“扬帆出海”,为老字号的生存与振兴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狠抓产品质量,是“益民”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1956年公私合营后,时任第一任厂长蔡阿宝就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严格把关工序,更把工艺复杂的黄酒酿酒工艺,放在工作的首位。 因此,“益民”的黄酒无论是色泽、香气、口感,在当时的宁波地区都享有一定的声誉,民间更有“小小联生厂,浙江占半省”的说法,产量中见质量,见口碑。 时至今日,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早已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间,成为一条无形的“厂规”,并逐步丰富,形成了“益民、健康、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 记者 石承承 崔引 实习生 吴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