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今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8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柴水香的笃行

位于永嘉县沙头镇的永嘉县烈士陵园(左二为柴水香)。记者 崔引 摄
永嘉县枫林镇红十三军成立旧址(题有“勉园”二字的大门)。记者 崔引 摄
位于永嘉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的柴水香卧室。
记者 崔引 摄

    “赤脚大仙”——他是“官兵一致”原则的“践行者”

    在温州市永嘉县沙头镇的永嘉县烈士陵园,有一组“红十三军烈士群雕”,以红十三军重要烈士戚玉波、雷高升、金贯真、陈文杰、章华为原型创作。一众人物中,赤脚的柴水香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

    无独有偶。在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五尺村“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也有这样一尊雕塑,雕刻的是柴水香把草鞋脱下来让给战士穿的场景。

    柴水香的“赤脚”形象为何如此深入人心?答案在当地的霞嵊村。这里地势崎岖、陡峭,村里大溪滩旁仅两人宽的石板路保留了百年来的样貌,弯曲绵延向大山深处。

    村党总支书记陈仙保说,1930年8月,1000余名红军战士正是在这里集结,沿着石板路出发攻打缙云县城的,“从这里走到相邻的缙云县大洋镇有40公里”。

    8月的太阳很猛,很多人脚上只有一双破旧的草鞋,有的人甚至连草鞋也没有,只能赤脚赶路。

    当柴水香在队伍中发现一名叫戴隆三的战士没穿草鞋时,二话不说把夹在腋下的草鞋递给他:“山路难走,快把草鞋穿上。”戴隆三低头一看,发现柴水香也赤着脚,自然不肯接受。

    “我这双脚已经练了很多年,练得像铁板一样了。你快穿上,追击敌人,你们比我要紧!”柴水香一边说,一边继续赤着脚。事实上,他的脚底已经磨破了好几个血泡。

    “同志们,你们看,我们的陈主任多像戏台上的赤脚大仙。”爱开玩笑的战士大声嚷嚷。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赤脚大仙”在红十三军乃至整个浙南地区传开来,成了柴水香身上另一重最“接地气”也最能打动人的身份。

    看似一句玩笑话,语气中满是战士敬佩和心疼,因为柴水香这位“赤脚大仙”心里,装着“爱兵如子”四个大字。

    柴水香平日丝毫没有“官架子”。部队开饭时,他会替哨兵站岗;部队宿营时,他要亲自巡视几遍才放心;部队开拔时,他要三令五申强调群众纪律,不允许战士拿百姓一针一线;战士违纪时,他一边代为赔偿,一边找到当事人耐心教育。

    这份“爱”,说到底,还是对革命事业高度的责任感。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1927年。南昌起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量军队反扑,起义军撤离南昌,南征广东,打算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北伐。无奈,潮州战斗失利,柴水香被敌人俘虏。

    趁敌人不注意逃脱后,柴水香一路乞讨回宁波。

    鉴于柴水香是工人出身的优秀党员,又经过南昌起义和潮汕失利的严峻考验,党组织决定在宁波城区乌楼庙跟柴水香家设立联络点。柴水香也积极开展工作,与卓恺泽等人谋划在鄞州云龙石桥村发动鄞南暴动。

    1927年11月5日,省委负责同志来宁波,带来省委准备发动浙东暴动的消息,鄞南局部暴动暂停。后因省委机关遭破坏,暴动计划和名单泄露,浙东暴动计划流产。一时间,宁波上空黑云翻滚。

    作为革命者,柴水香随时有被捕的危险,是去是留?可他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担心“我要是离开宁波,宁波的工作怎么办?”

    就在他选择坚守岗位,组织其他同志转移、撤退时,危险悄悄降临:由于叛徒出卖,1927年11月底,他在家中被捕,后被移送至省陆军监狱囚禁。

    狱中的生活是极差的,每天只有两顿黄糙米饭和几片臭咸菜,但柴水香未因此消沉,而是抓紧这“难得的机会”,学习革命理论;在狱中的斗争中,他也十分坚定地站在第一线,和狱友打成一片。

    他对同志的爱,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显得越发纯粹和伟大。

    也正是因为这份“爱”,柴水香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缙云凯旋后,红十三军在丽水青田小源进行整编。其间,柴水香指出红军干部董佐光存在乱拿武器、不遵守群众纪律等问题,结果对方怀恨在心,私自将部队拉回上董村。

    1930年9月,柴水香率队攻打瓯渠。战斗取得胜利,但柴水香头部受伤,前往上董村休养、工作。

    万万没想到,董佐光因为对柴水香怀恨在心,出卖了他。

    1930年9月21日下午4时,通往温州松台山刑场的道路两侧满是围观群众。一辆押送犯人的黄包车缓缓驶过,车轮的“吱呀”声响从人们心头碾过。

    “杀了我陈文杰不要紧,会有人替我报仇的。我们红军是杀不完的,杀了父亲有儿子,杀了儿子有孙子,世世代代闹革命……”

    黄包车上的年轻人昂首挺胸、泰然自若,毫无惶恐、畏惧之色,还冲围观群众呐喊,反倒让负责押送的,荷枪实弹的敌人局促起来,不由自主加快脚步。

    刺耳的枪声划破长空,年轻人倒下了,年仅27岁。

    尾声

    “出发的意义”

    在温州瓯海区仙岩镇渔潭中村,中共浙南一大纪念馆门口,有这样一句话:“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格外醒目。

    这,是我们出发的意义,叫“初心”!

    在上海,柴水香的侄女柴连英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照片和破旧的烈属证,追忆大伯的点点滴滴,不由哽咽。尽管素未谋面,但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未变淡。

    在丽水,缙云县委党史研究室的金敏花带着我们一处处去寻找柴水香率部攻占缙云县城留下的痕迹,一再提醒我们“这场仗打得不简单”。只有了解历史,才会珍惜当下。

    在温州,永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董育包带我们跑遍下属各个乡镇。驱车一个半小时赶赴瓯渠,只有站到陡坡上,一览瓯渠地势,才知道柴水香革命生涯打得最后一仗——袭击瓯渠,有多么不容易。

    同样是在温州,翠微山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年复一年地帮柴水香“寻亲”。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离家90多年后,柴水香终于在2022年“回家”了。

    这,是我们出发的意义,叫“记得”!

    无论是永嘉县烈士陵园的“赤脚”柴水香,还是“红十三军军部旧址”,把草鞋让给战士穿的柴水香雕塑,它们就像一本无声的书,告诉我们“每一个为人民付出过的人都不会被忘记”。

    当年柴水香英勇就义的松台山刑场如今早已踪迹难觅,取而代之的是九山公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九山书会”“大宋戏仓”轮番登场。悠闲地散着步,投入地跳着舞的人们自然不会知道我们在寻找什么。可不知道又怎样?他们的幸福、美满,不就是我们想要的答案?

    这,是我们出发的意义,追寻初心的伟力!

    记者 石承承 崔引 通讯员 陈曦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