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 8月6日,位于安徽合肥的巢湖学院在官网发布《致歉声明》称,该校2023级新生录取通知书在印制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和审查不严,导致部分新生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到时间“9月6日”错误印刷为“9月6月”,给新生和家长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歉意!”校方表示,尽力弥补由此造成的影响,立即为录取通知书印刷有误的新生邮寄新的录取通知书。 8月7日澎湃新闻 对巢湖学院部分新生来说,“大学第一课”竟是给母校“找错”,可谓万万没想到;而对素以严谨著称的高校来说,在新生录取通知书上出现这种“低级失误”,可谓大写加粗的尴尬。 有人说,把“9月6日”错印为“9月6月”,一看就是粗心所致,对新生入学工作也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没必要小题大做。但事实上,录取通知书上出现错字,事关大学的脸面、名誉和精神,并不能当成“小失误”来看待。校方在官网公开致歉,是必要的、应该的。出了不该出的“低级失误”,高校首先要正视问题、及时补救。从很大程度上讲,越是“低级失误”,越要深刻反思,揪出病根,对症下药。 类似错误并非个案。比如,去年8月,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把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到”错印成了“报道”;同一时间,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科技学院把录取通知书上的“notice”错印为“notict”。不只是录取通知书,一些高校的毕业证、学位证上也曾屡屡出错。 从毕业证、学位证到录取通知书,这些原本象征高级知识标准的证书,先后闹出“低级失误”,根源何在?新华社曾有一篇社评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根子就在于高校对于“向谁负责”的认识稀里糊涂。文章称,许多高校的资源、人力配置都围着领导转,领导重视的处处有人盯,领导目光之外往往无人抓落实,“领导又不是三头六臂,总有疏漏,这样集小漏而成大漏,必然有一天集体踏空,闹出大笑话”。 所以说,公众对类似“低级失误”的吐槽,并非上纲上线,也不是将此当笑话取乐,而是宣泄一种情绪、表达一种期待。显而易见,“低级失误”背后是高校的不严谨、不尽责等不良风气。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在于治学、在于育人,而非外表的光鲜度和管理的行政化,“高校去行政化”已喊了很多年,目前看改革仍需向纵深推进。 网络错别字你能忍吗? 网络时代,书写变输入,错别字泛滥的原因你认为是什么?你遇到最多的网络错别字有哪些?在甬派·派友圈里,针对错别字的问题,派友们也展开了讨论,来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网友“Leon”:我很在意错别字,自己要发的内容都会认真看过一遍再发出去。偶尔发出去后发现有错字,能撤回的一定撤回,撤不回的也要再发一条纠正。 网友“肥嘟嘟小米”:有些错别字明显是输入法造成的,虽然影响阅读体验,联系上下文也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有些错别字,就错得有些离谱了,比如“优惠卷、刨妇产……” 网友“吃货”:不能忍错别字,会失去文化自信。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店名,商家利用谐音是越来越离谱,制造了字词的混乱。 网友“吉成_9XJw”:究其原因,我认为有这些因素:1.采用拼音输入法;2.知识局限,对词义模糊而出错:3.不严肃态度,受不少广告语借用“谐音”的影响而故意为之。书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无论是传情达意,或是文献记载,规范书写展示社会进步。 网友“用户3jTp1rND”:网络小说中错别字多了去了,但也不影响阅读,只有稍微不舒服感。但在公文、报纸、电视等中还是不要出现错别字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