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育陈黄分队”编排的龙舟舞。 |
|
“大张声势队”队员定制“夸夸”视频。 |
“乡村π计划——乡风文明大调研”第三期活动进入倒计时,调研队员们抓紧最后的时间,马不停蹄走访村庄、了解乡情。“牧笛闻柳队”找到了艺术点亮乡村振兴的路径;“大张声势队”为张家垫村独家“定制”视频产品;“乡育陈黄分队”则特意赠送给陈黄村一份走心的礼物。 艺术点亮乡村,也点亮了乡风文明 走进葛家村,走在教授路上,很难不被两旁的火柴墙绘吸引。 在写着“星之火源葛家村”的巨大火柴盒旁,是一根根标注着“艺术赋能”“村民内生”“村强民富”“文化深耕”的火柴棒。“为什么会在教授路的入口做这样的火柴装置?”到葛家村的第一天,“牧笛闻柳队”的队员们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然而到了8月10日,也就是在葛家村调研的第四天,他们已然从村民、丛志强教授、村书记,以及葛家村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中获得了答案:艺术,是葛家村的火种,点亮了乡村振兴,更点燃了村民心中的火焰。 “这里的村民特别自信,而且热情!” “村里的那些小景观如果有破损,村民会主动补上,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心血,他们会自发去维护!” 在闲暇时间,同学们总会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所见所得。在调研第二天时,他们曾问过丛志强教授:“‘艺术点亮乡村’到底给村民带来了什么改变?”现在,他们有了答案。 艺术的火花点亮了乡村,被激发了内生动力的村民们,在思想上也开始有了转变。“尤其是乡风文明上,葛家的故事太多了!”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万永告诉调研队员,从前在葛家村,总有些破破烂烂,堆满垃圾的地方。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很难厘清宅基地或者屋旁空地到底属于谁家的。犬牙交错之地,你盖一座狗屋,我放一堆毛竹,他置一个便桶,就这样“宣示”主权。 “四君子院”过去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这块空地以前分属四户人家,难以划分,干脆就荒废着,成了卫生死角。丛志强团队来了之后,大家都同意拿出来做共享空间,但如何解决产权问题?一位村民想出法子:院落建成后,在它的四周画上蓝线,界定权属。丛志强教授听后大赞,给它取名为“四君子院”;还有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的事情闹得不愉快,30年“贴隔壁”都互不理睬,看着村里改造得越来越好,两家人握手言谈,拔掉丛生的杂草,共建出一个美丽庭院。后来,村里将这个院子叫“和美院”…… “当文明、艺术成为村民们的梦想和追求,他们对生活的土地的炽热情感,就会成为振兴乡村的最能够创新、创造的力量。”丛志强教授说。8月11日,将是“牧笛闻柳队”在葛家村的最后一天,调研队员的故事还将继续。 这些“夸夸词”只为张家垫村独家定制 “乡村振兴原来是一堂堂由村民们演绎的生动文化课、致富课,这种感觉很奇妙!” “这段驻村生活,将成为我大学生活最珍贵的一段记忆!” 8月10日,“大张声势队”的调研活动进入最后一天,一想到实践活动接近尾声,队员们就忍不住感慨。回想刚到洞桥镇张家垫村的第一日,村民们投递出陌生的眼神,到接下来的几日,队员们逛果园、访村民、探老屋,作为年轻“智囊团”为村庄的振兴出谋划策。村民们与这群年轻人渐渐熟络,习惯了他们每天在村里穿梭、忙碌,也习惯了拉着他们聊聊家常。 “只有我们知道张家垫村的美是不够的,还要让更多人知道。”大家决定在最后一天为村里留下些美的“印记”,各自打卡村中“网红点”,花式夸赞村庄成就,为村里独家“定制”视频产品,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的植入,让隐匿的张家垫逆转了‘空心化’,变成了现代版的桃花源,活化的乡村成为了网红打卡点,也让老村实现重振、产业实现新兴,村民成就共富。”队员朱逸萌和蓝杰选择探寻张家垫重焕生机,开启“逆龄生长”的秘密。 作为调研团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孙谭钧关注到了在今年亚运会中新增的“年轻”项目——电子竞技和霹雳舞。打卡介绍村中体育设施的同时,他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张家垫村发展更多年轻人喜爱的运动、娱乐赛事,留住村中的年轻血液,也唤起老年人的新鲜感和学习热情。” “队员们用自己的力量,化身‘代言人’为张家垫村代言,我为他们点赞!”带队老师梁宵说,一周时间的驻村调研,让她感受到乡村业态要在发展中破解新问题、给出新答案,为各地发展乡村产业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方式方法。“在进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新阶段的张家垫村,将曾经没落的绿水青山,转化成如今的金山银山,这一刻,我读懂了张家垫村的美好生活。 ” 调研最后,队员们在张家垫村文化礼堂围坐成一圈,开展了一次座谈。张家垫村党总支书记张云热情地向大家发出第二次邀约:“欢迎你们再来,将短期调研变成长期的,我们很需要借力年轻人的思维,让更多人知道张家垫村的好。” 他们留下一份走心的礼物:龙舟舞 每天傍晚,云龙镇陈黄村文化礼堂前的广场上总是特别热闹,伴随着动感的音乐,一群广场舞爱好者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这就是陈黄村人的日常娱乐方式。这两天,“乡育陈黄分队”的队员们也不自觉被大家的热情所吸引,融入其中,跟着大家一起跳舞。 没想到,一场广场舞的缘分,让师生们突发灵感:给村民编排一支接地气的舞蹈。说干就干,当天晚上大家就开始了一场头脑风暴。“最好是老少皆宜的,大家都能跟着跳!”“应该有云龙自己的特色!”“我们编一个龙舟舞吧!”很快,编舞方向锁定云龙最大的IP——龙舟。 主创队员张弛是个编舞达人,从找音乐到动作编排,短短两个多小时,一支龙舟舞就诞生了。“我们选取的动作都比较简单,尽量能让不同年龄段的村民都能参与进来。从赛龙舟前的欢呼到划龙舟再到擂鼓等,每一个动作都讲述着龙舟的故事。” 当天,他们就迫不及待在文化广场“小试牛刀”。当大学生们在前排领舞,很多村民都跟着练起来。“这动作就像在划龙舟”村民很快在舞蹈中,寻到了龙舟舞的特别之处,跳得越发起劲。最让队员们感动的是,原先在“围观”的村民也饶有兴致加入到队伍当中,一起用舞蹈的方式“赛龙舟”。 昨日上午,队员们还特意给云龙镇各个村的文化礼堂专管员们来了一场龙舟舞培训,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跳起来。 台上,张弛和同学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动作,台下的专管员们学得有模有样。一开始,大家动作看起来有些笨拙,但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云龙村文化礼堂专管员钱卉君是文体爱好者,经常带着村民一起排练村歌村舞。“每个舞蹈动作似乎都是从划龙舟中演变而来,如同一种文化符号,跳起来特别有感觉。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会带动更多的人跳起这支龙舟舞,登上更大的舞台。”钱卉君说。 记者 张海玉 吴丹娜 薛曹盛 实习生 陈一诺 叶紫欣 通讯员 余凡 郑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