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年的姚江。 |
 |
20世纪初浙海关工作人员合影。 |
 |
宁波江北码头。 |
 |
左图:宁波海关老大楼。右图:上世纪初的宁波海关码头。 |
 |
宁波舟山港码头。 |
 |
清末宁波外滩码头。 |
 |
2022年的宁波三江口。 |
 |
改革开放前的宁波三江口内河港。 |
 |
现代海关人的帽子和肩章。 |
 |
遗存于江东的1923年浙海常关石刻。 |
 |
左图:1876年浙海新关海关官员(图片来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右图:海关队列训练。 |
 |
宁波江北铁路桥。 |
 |
上世纪40年代灵桥边。 |
大运河最终会流向哪里? 在海关工作多年的摄影师赵君心里,运河的尽头就是外贸的起点。参加大运河(宁波段)工作坊前,他就留心收集了很多码头、船舶、货物和官署的老照片和史料。 导师建议,对照老照片,拍一张新的作对比。“反映时代变迁,简单直白最好。” 赵君觉得,每次拍摄就像和历史的一次照面。“你一点点了解港城的变迁史,了解她繁荣、衰落、复兴的每一步,再看那些集装箱,你想到的就不只是一个年年增长的数字,而是一件商品能漂洋过海,有多少人的心血;一座城市能站在开放前沿,又有多少代人的努力……” 向海而生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浙海关在宁波设立。16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要求宁波开埠,之后英国人不断尝试来宁波进行贸易,直到鸦片战争爆发。 赵君搜集来的老照片,最早摄于宁波正式开埠之后国外传教士或官员之手。从他们的视角看“巨艘帆樯高插天,桅楼簇簇见朝烟”的盛景和“大舶常传贡使来,嘉宾盛馆郡中开”的繁忙,就不难理解,这个口岸为什么让英国人心心念念一个多世纪。 但去翻那些不曾有摄影记录的历史,赵君发现,这座城从来不是王朝的中心,即便在战国时就设了中国最古老的对外海港之一句章港,它也不曾被英雄逐鹿问鼎,不曾被青史工笔铭记,直到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将明州州治从偏僻小溪移至三江口,并筑子城。 以日月为名的边陲小城明州,从此跨越汪洋,将中国与世界相连。海外航线的开拓延伸与内河航线的四通八达,让宁波完成了从海疆边城到海交重镇的蜕变。 繁华的源头不是开埠,而是这座城绵延千年的因势而变、开放包容和敢为人先。 靠海吃海、习惯了惊涛骇浪中求生的人总在探索新的可能。到了相对封闭的明清时代,宁波依然是中西方交流的第一站。五口通商、西风东渐的时代浪潮下,一些诞生于内陆、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商帮因无法适应而渐渐没落,而开放较早的宁波帮却如鱼得水,创造了中国工商界一个又一个“第一”。他们脊背直,胸襟大,目光远,脚踏实地,情深意重,从开放中走来,又推动着中国,走进更大的开放中去。 1978年,船王包玉刚想回内地发展,便借夫人之名发了封电报“投石问路”,得到了邓小平的重视,也为后来“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留下伏笔。而在这之前,“宁波帮”又一代表人物曹光彪在珠海投资兴办香洲毛纺厂,成为香港工商界呼应对外开放政策,在内地开展“补偿贸易”第一人。 时代的巨轮驶入新的海域,新征程开始了。 代代传承 1978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而寻常人家更津津乐道的常是些小事。比如江苏常州古运河畔的青果巷,一个普通教师之家16岁的长子毛磊考上了浙江大学。 大运河贯穿南北,很少有哪座城像常州一样,运河从市中心穿城而过。运河的尽头在哪里?毛磊很想跟着船去看一看远方。1977年高考恢复,毛磊收到了妈妈母校南京师范大学的服从分配录取通知书。那一年能考上大学非常不容易,但妈妈坚持明年再考一次,她坚信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儿子应该去自己最中意的学校——浙江大学。 第二年如愿以偿时,毛磊完全没有想到,时代正不动声色地穿针引线,将他引向运河奔流的方向。 1997年,通过浙江大学,著名“宁波帮”人士曹光彪先生找到已经成为南京江南光学仪器厂总工程师的毛磊,希望他帮自己管理在家乡投资的宁波光学仪器厂,也就是后来的永新光学。毛磊因此来到宁波,看到了运河尽头的港口。 2003年10月的一天,曹光彪先生邀毛磊去南京的挹江门附近爬山。恰逢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飞上太空。曹老先生听到消息,笑着点头,连说了几声“好”,然后停下脚步,极目远眺。 回忆起半生坎坷,老先生百感交集,说个人的命运、企业的命运都和国家兴衰紧密相连,他下决心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就是想为祖国强大提供科技支撑,希望永新可以静下心来,打磨出世界顶尖的产品,“一定要给中国人争气。” 80多岁的老人,满眼孩子一样的光亮:“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都要尽力去做。” 毛磊深受触动,郑重点头。 无限延伸 2003年,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浙江践行“八八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海而建、因港而兴的宁波,拥有了“外贸”与“制造”两张金名片。 起起伏伏的外贸数据是经济的晴雨表,赵君在海关工作20多年,从世纪之初的反倾销事件潮,到美国次贷危机、再到后来的中美贸易战、三年疫情和俄乌战争等国际环境演变……他见证着许多企业的一路艰辛。 集装箱来来往往,赵君从一张张报关单上,看到了“宁波制造”不断升级的效率,还有新一代甬商的精神——他们不是风口之颠的明星企业,也不是万众瞩目的互联网人,偶有高光时刻,多数时间坚守一隅寂寞前行。每次风浪来时,总能凭借深厚内功创造性地求解。 杨利伟上天时,毛磊也对遥远太空充满期待,3年后他接到一个特殊任务—— 3年努力,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回眸一望,人们第一次从月球的视角看到了自己生存的美丽星球;又3年后,“三姑娘”登月,降落相机镜头里,落月之舞惊艳四方……毛磊很少向人说起,“嫦娥”的“眼睛”就来自永新。 2021年,永新光学研制的我国第一台用于中国空间站的太空显微实验仪,随着万众瞩目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直冲云霄。在这之前,永新主导制定了国际显微镜标准,在光学精密仪器领域,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话语权和主导权!之后又牵头承担了“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并成功研发了重大科学实验仪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打破了外国对这项产品长达30多年的技术垄断。 为中国人争气,他们做到了! 在这座国家“制造强国”战略首个试点示范城市,8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5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都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 他们的心血分布在世界的角角落落,成为各关键产业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环。就像中国空间站的C位,每次直播时人们一眼看到的“中国红”——被五星红旗覆盖的,就是永新的太空显微实验仪。 那抹中国红承载着代代宁波人的倔强:哪怕风雨无常、哪怕世界动荡,依旧要飞向更高处。 所以运河的尽头是大海浩瀚,也是苍穹无限;是古往今来的船只、货物和心愿终将抵达的地方,也是每一次出发时,远航的人认定的远方。 樊卓婧/文 新照片赵君/摄 老照片除特殊说明外,来源于照片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