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记者们在病理中心参观。 |
一说起医生,大家首先想到的也许是为患者治病的临床医生。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种医生,虽然他们和患者的直接接触不多,却被称为“医生的医生”,他们就是病理医生。一张病理报告到底是怎么出炉的,病理医生又是怎么工作的?今年医师节前夕,宁波晚报(现代金报)小记者编辑部携手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组织了一场研学活动,邀请十几名小记者走进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一起来认识这群“医生的医生”。 薄如蝉翼的病理切片是怎么来的? “同学们,相信大家对医生这个职业都不陌生,谁来和我们说说你遇到过哪个科的医生?”这次小记者活动刚开始,带队老师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记者们回答踊跃,有内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手术室医生等,就是没有说到病理医生。 病理医生到底是干什么的?小记者们被分成两组,逐层参观了市病理中心。市病理中心组织病理科技术组的祝行琴医生和组织病理科医生组的叶扶桑医生分别成为两个组的领队。 手术室里,临床医生在患者身上取下来的各种“肉”(病灶),会被送到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先制作成病理切片,之后病理医生就能进行诊断了。 小记者们先参观了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工作台上的那些组织,就是医生在手术室切下来的生病的组织,有的可能是皮肤上一个可能出现恶变的痣,有的可能是肺上的一个肿瘤或是结节。”在取材区域,小记者们好奇地瞪大眼睛观察病理医生的操作。大家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有的小记者关心:泡着病理组织的罐子里装的是什么水?人体身上的一部分被切掉了,会有问题吗?对此病理医生一一给予了解答。 “一个病理组织到成为医生可以观察诊断的切片,需要6个步骤,分别是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和封片。完成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是一张病理报告往往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出炉的主要原因。”祝行琴医生带小记者们参观切片环节,看到一块块包埋着病理组织的蜡块在病理技术员的操作下,最后变成了厚度仅4微米-6微米薄如蝉翼的切片。小记者们都感觉很好奇,围着技术员仔细打量:切片上的黑点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切了那么多,最后只留了一两片?刚切出来的切片放在什么溶液里面?小记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祝行琴耐心地为小记者们进行了解答。 参观完切片的制作过程,大家来到数字病理扫描室。小记者们很好奇,为什么工作人员把切片上的图像一张张传输到电脑里?“所有的病理切片,我们都会为患者保存15年时间。通过数字化扫描形成电子文档,既可以实时用于远程会诊,又能为后续人工智能开发及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祝行琴说。 良性细胞和恶性细胞 到底长什么样? 参观完病理切片的制作和数字化过程,小记者们来到病理医生工作的地方,看看病理医生是怎么工作的。大家来到一个大办公室里,格子间分别坐着一个病理医生,最特别的是,每个病理医生桌上都有一个显微镜和一摞摞已经完成染色的病理切片。 “这里和我们老师的办公室好像啊,不过我们老师桌上没有显微镜。”看到显微镜,小记者们纷纷凑上去参观。不少病理医生的显微镜有两个观察口,方便两位医生同时看片,小记者们也好奇地也凑上去观察。“叔叔,良性和恶性的东西在显微镜里到底有什么区别?”一位小记者的发问比较专业。为了不打扰病理医生的正常工作,叶扶桑医生决定带小记者们到中心唯一一台也是国内少有的20头显微镜室去一看究竟。 第一次看到可以供这么多人同时看片的显微镜,小记者们都跃跃欲试。因为身高不够,不少小记者直接站着观察。 “这是一位70岁老奶奶的胃部组织切片,大家先看一下,正常的胃壁是长这个样子的,一个个细胞是不是排列得很整齐、很规律?肿瘤细胞也就是坏细胞是没有任何规律的,像这些乱成一团的就是胃癌的表现。”对着显微镜,叶扶桑一一向大家介绍胃、食管、肺等部位的病理切片长成什么样。 病理医生通过箭头标注,带小记者们认识一个个病变组织。当看到一群比芝麻还小的小点点时,叶扶桑告诉大家,这就是幽门螺杆菌。“我知道幽门螺杆菌,我爸爸就有。”一位小记者很兴奋自己的发现,还打算回家和爸爸一起分享。 不过过了一阵子,小记者们就发现,看显微镜并不轻松,时间一长,有的小记者就感觉头有点晕。于是,叶扶桑引导他们从显微镜一旁的大屏幕上进行观察,这是从20头显微镜中同步出来的图像,也是病理中心日常开展医疗教学和疑难会诊的专业设备。 “我知道了,病理医生的工作就是把手术中切下里的东西做成切片,然后观察,最后作出诊断!”一个小时的参观结束后,带队老师问起大家的感受,一位小记者这样总结自己的参观所得。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病理医生的工作,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的工作人员还邀请参加此次参观的小记者进行征文比赛,把自己所见、所感写下来。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杜盛峰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