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媛媛在查房。 |
当上小学的女儿骄傲地告诉同学“我妈妈是一名医生”的时候,张媛媛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母亲,语气里充满了同样的骄傲。从母亲到自己,再到自己的女儿,她仿佛看到一种信仰在三代人之间流传,这让她觉得意义非凡。 从小就觉得妈妈很牛 张媛媛是宁波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家乡在黑龙江,于十多年前来到宁波工作,并在此成家立业。 “我主要是受我妈的影响。”说起自己的从业经历,张媛媛说,“我妈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在我很小的时候,找她求医问药的人就很多,经常有人指名请她接生或做剖宫产手术,所以我从小就觉得我妈很牛。” 在张媛媛的成长过程中,她的母亲陈秀梅也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她对医学的兴趣。“以前,我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会儿我就问她:‘什么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妈妈挺不谦虚地回答:‘你看妈妈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她还跟我说,很多职业可能做不了一辈子,但医生是可以当一辈子的,可以一辈子为社会做贡献,为老百姓服务。” 就这样,张媛媛在母亲的熏陶下,从小就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自己对白大褂始终有一种情结,只有把这身白大褂穿在身上,才会觉得踏实而快乐。”张媛媛说。 “被需要”即“价值感” “辛苦”已经成为医生这个职业的一个标签,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在母亲身上,还是在自己身上,张媛媛都深有体会。 “小时候,我妈经常半夜被医院的电话叫醒就出门了,等我早上起床时,发现她人已经不见,因为妇产科有很多急诊病例,她又是科室主任,基本都是随叫随到。后来,我自己当了医生,也确实觉得时间不够用,加班加点是常态。” 尽管工作强度大,但治病救人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让张媛媛始终充满干劲。她还说,价值感和成就感其实就是“被需要”,正如小时候看到母亲被患者需要一样,如今看到自己也被很多患者需要,她的内心既充实又快乐。 前段时间,张媛媛无意间翻出了一位患者送给她的一本小册子 ,里面夹着一封信。患者是就读高三的女生,出现心理疾病已有多年,辗转找过不少医生,但只有张媛媛被她当做一个特别的存在一直放在心里。 “我翻到这个礼物时,一下就想起了那天她送给我时的情景,当时她对我说:‘张医生,你一直在给别人送正能量,我也想把我的正能量送给你,希望你在给别人看病时,能够获得更多快乐。’这样的话,让我觉得很温暖,很感动,因为我没想到病人会这样惦记着你,关心你过得好不好,快不快乐。” 如今,那本小册子和那封信就放在张媛媛的电脑包里,她经常带着它们。她说,她要好好收藏这份礼物,时刻提醒自己:不管做多少年的医生,都不能忘了初心,必须对病人好一点,再好一点,“因为你无意中的一句话,或者无意中的一个举动,可能就会挽救一个人,或者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有颗“种子”在发芽 提起女儿“媛媛”,陈秀梅的语气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一如女儿小时候提起她时那样。“我觉得这孩子从小就有学医的天赋,她很有同情心和爱心,也很有责任心。做医生,这些品质是必备的。” 陈秀梅还记得,有一次她正在给一名患者做一个门诊手术,由于当时还没有无痛手术,患者痛得哇哇大叫,“那天,才四五岁的媛媛从门缝里看到我不停地在安抚病人,大概就记在了心里,等病人做完手术回到病房后,她也跑到病房去看那位病人,还关心地问她:‘阿姨你还痛吗?你忍一忍慢慢就好了。’当时我就觉得这孩子适合当医生。” 从医40多年,陈秀梅以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既需业务能力过硬,又需服务态度够好,她觉得女儿在这两方面,目前已经做得很不错,希望她再接再厉。而在张媛媛眼里,她要向母亲学习的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贯穿始终的医者仁心。 “我妈在我们那边挺有名的,被她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不计其数,人家还给她取了‘陈一刀’的名字。”回忆起往事,关于母亲的各种点滴一一浮现在张媛媛脑海中—— 有产妇家里条件特别困难,母亲就把自家的鸡蛋送给对方补营养;有患者大出血,家里付不起医药费,母亲主动帮她垫付医药费,后来患者抢救回来,家属激动得给她母亲跪下,一边哭一边感谢…… 如今,母亲走在大街上,还经常会遇到一些以前的患者主动上来打招呼,聊起自己的孩子:“我孩子就是您给我剖的,他现在已经工作了。”甚至有一次,她外出办事时还遇到了一个年轻人,笑着对她说:“陈医生,我以前就听我妈说过,我是您给救出来的……” 张媛媛说,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其实都很打动她,以后她可能也会把这些事情讲给自己的女儿听——现在女儿虽然还小,但似乎已经有一颗种子在她心里发芽,那就是对医生这份职业的向往。 “现在,我和妈妈、丈夫都是医生,如果我女儿长大了也想学医,我一定会全力支持她。”张媛媛说。 “如果外孙女愿意从医,那我简直太高兴了。因为治病救人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做。”陈秀梅说。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孙梦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