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读宁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8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新时尚”行动
垃圾分类将居民获得感拉满!

宁波市“循环集市”活动。
市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学生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研学精品线路。

    每天,将分类好的垃圾投放到垃圾桶里,相信已经成为甬城不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十年的“新时尚”运动,已成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将大家的获得感拉得满满的。

    十年韶华,硕果累累,回首宁波垃圾分类走过的路,可谓春华秋实的十年,整体工作持续走在前列。十年蝶变,宁波垃圾分类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人人都是分类高手

    说起垃圾分类,家住鄞州丰乐社区的居民马女士说她最有发言权。“我们小区是老小区,之前有十多个垃圾点,实施垃圾分类之后垃圾投放点位缩减成了四个,之后小区的垃圾房也进行了改造提升,小区的环境与面貌大变样,居民的分类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从‘要我分’变成了‘我要分’,现在小区里人人都是垃圾分类高手,并且人人都是垃圾分类的志愿者。”

    据了解,在今年初公布的浙江省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中,我市丰乐社区的山水一品小区入榜,加上2021年已经获评垃圾分类省示范小区的鄞南佳苑小区和丰乐苑小区、2020年度已经获评的南熙园小区,丰乐社区下辖的5个小区中,已有4个成为“省示范”。

    丰乐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回想垃圾分类走过的路,居民们从不接受到观望再到人人参与,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这说明宁波人的文明素质还是很高的。

    在宁波,像丰乐社区这样的社区还有很多。今年,也是宁波实施垃圾分类第十年,据市生活垃圾分类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宁波垃圾分类可以分为“三个五年”。第一个五年,以宁波市城镇生活废弃物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为载体,通过完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第二个五年围绕“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决胜”总体目标,持续开展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制度创新、能力提升、文明风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等专项行动,实现“全程分类、回收网络、资源利用、数字监管、城乡统筹”五个全覆盖;当前,垃圾分类已迈入第三个“五年革命”,将以治塑减排为突破,为“争创市域样板、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增光添彩。“前两个‘五年革命’圆满收官,第三个‘五年革命’目前进展顺利。”这位工作人员表示。

    居民获得感拉满

    对于宁波人来讲,这几年垃圾分类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鄞州陈婆渡小区是我市最早实施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居民谢女士告诉记者,实施垃圾分类前,这里垃圾乱扔等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小区强力推进垃圾分类以来,对垃圾房升级改造,垃圾投放点减少好几个,居住环境一下子提升起来。

    在记者连续多日的采访中,很多居民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厨房里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投放厨余垃圾,一个投放其他垃圾,每天都在精准投放,分不好,心里就不自在。”居民赵女士告诉记者。

    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有上百名垃圾分类志愿者,基本每幢都有。他们自觉进行桶边督导,定时巡逻,入户检查,参加月度例会,用行动影响着村民,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该村负责人告诉记者,湾底村通过两轮撤桶并点工作,从最初40余个点位,撤至3个点位。去年年底又投入30万元,对剩下的3个点位进行改造升级,引入智能投放垃圾房。智能垃圾分类房集红外线感应、监控及洗手台于一体,内配摄像头、排风排水以及定时上电等智能系统,并进行定时定点、破袋投放。

    “以前,夏天垃圾房周边都是苍蝇飞虫,走过就闻到一股恶臭味,现在走到里面都是干干净净的,倒好垃圾还能洗个手,现在的人居环境真是想不到的好。”村民章女士对记者说。

    读书郎成分类主力军

    不仅市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热情高涨,孩子们也成了垃圾分类的主力军。早在垃圾分类推行之初,教育部门就主动参与进来,如今在孩子们心中,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堂“必修课”,每年暑期各种各样的垃圾分类活动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今年暑期,我们社区的垃圾分类实践课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报名名额总是秒空,大家对低碳环保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关注。”集士港镇明馨社区王云峰边说边打开了暑期活动记录照片,几乎每场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活动中,都能看到孩子们的快乐身影。而在海曙区双杨垃圾中转站,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暑期接待参观教育展厅的人数已经超过200人,是近三年来“最忙碌”的,目前预约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生活中产生的垃圾都去了哪里?怎么变废为宝再利用?“当我走进双杨垃圾分类中转站,看到生活中投放到垃圾桶里的分类垃圾经过压缩处置,再运送到焚烧厂进行焚烧发电,实现资源再利用,自己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觉得收获很大。”连日来,走进双杨垃圾中转站,参观完垃圾分类教育展厅的孩子们都有相同的感受。将垃圾分类从源头、中转到处置全程透明公开化,给孩子们直观的教育体验,这样面对面的参观活动正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新典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室与城管中队联动,给孩子们安排了全新的职业体验课。“跟着中队的叔叔去教育劝导,觉得自己特别光荣,也更了解城市管理工作的不易。”参加活动的一名小朋友表示,要向家人朋友分享参与活动的所见所学。暑期不止有作业、书本,还有关注全球环保视角、着眼身边垃圾分类,“国风趣味运动会”“多巴胺mini运动会”将垃圾分类宣传融入迎亚运活动,妙趣横生的趣味运动会让孩子们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更是学到了垃圾分类环保知识。“今年垃圾分类活动特别丰富也广受欢迎。”海曙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仅7月全区已开展垃圾分类暑期活动百余场。

    “宁波模式”受关注

    十年来,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宁波模式也受到广泛关注,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市民分类知晓率从最初的35%提高至97.7%,为美丽宁波的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我市首创宁波特色智慧回收模式,建立“全品类、全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回收模式,打造再生资源全品类回收、分拣、运输、循环利用“一条龙”服务体系。自体系建成投用以来,服务覆盖宁波全域,累计实现垃圾减量31万吨。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低价值可回收物扶持政策制定,实现低价值可回收物应收尽收。

    “将垃圾分类作为社会文明必修课,用心用情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这是我们公开的经验!”谈到取得的成绩,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刘拥军 范奕齐 吴秉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