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家村处处透着艺术气息。 |
这次,我们调研的是鼎鼎有名的“网红”艺术村——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艺术背后的人。 走进村里德土公公的“贝壳小屋”、仙绒姐的“仙绒美术馆”,展示的艺术品都是他们和家人的创意、创作,而且多是废物利用,每一件都很有趣、很有创意,我们甚至能“脑补”出他们在创作艺术品时专注、投入的模样。 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些艺术馆日常都是免费开放的,而且每间艺术馆的“馆长”每天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拾掇场地,给慕名而来的游客当讲解员……他们没有斤斤计较得失,无论是言语间,还是神态上,俨然把自己当作“乡间艺术家”,很自豪,也很有责任感。 过去在供销社工作的葛云高爷爷,在我们结束访谈后两天,还特地找到我们,让我们看他写的关于葛家村的文章。他说,希望我们能好好了解一下葛家村。说话的语气,就好像葛家村是他家一样。这跟过去村民只会管好自己眼前“一亩三分地”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这里的村民普遍关注整个村子的发展,很有参与感,也很有获得感,这可能就是“艺术振兴乡村”的价值所在。 在和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还强烈感受到他们对外来人员的接受度、包容度很高,不仅热情接待我们,而且还很乐意跟我们分享他们的想法,就像有句广告 词说的“根本停不下来”。 不过,在葛家村的调研走访中,我们也明显感受到,这个村子在完成“艺术赋能”,转而向“产业赋能”升级的过程中,正在遭遇新的难题: 比如2022年,葛家村力的“桂语零号乐园”开园,吸引大批游客;以此为契机,村里的村民们也纷纷投身“庭院经济”,比如在家门口开小吃店或者售土特产等,一度搞得红红火火。 而在我们调研期间,这个乐园正处于停业升级中,这也直接导致村民们的“庭院经济”也多陷入半停业状态。好在大部分村民的经营场地都是自家的院子,成本较低,因此没有给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但对那些外来创业者而言,店铺的租金、减少的客流,内心还是忐忑的。 我们也在思考,葛家村目前的“产业赋能”应该还处于萌芽阶段,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怎么做到新业态“引得进、留得住”;如何吸引源源不断地客流;比如 如何设立边界,避免村子的过度商业化…… 让人感到高兴的是,目前葛家村采取的是“4+X”陪伴式创业模式,即一个家庭“搭配”一名设计师、一名青年创业导师、一名运营官、一名村民,这种做法在其他村子还是比较少见的。我们也觉得这种做法就像在葛家村的土里埋下一颗种子,慢慢生根发芽,长成大树。 文化引起村民思维方式的转变,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愿意将个人与村庄紧密联系到一起,带着主人翁意识参与村庄的改造,而这可能是一个村子持续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 驻村学生 陈欣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