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放置在村委会介绍陈英芬事迹的展板。 |
 |
▲陈英芬接受调研队的采访。 |
 |
调研队员在沿山村的农民画前合影。 |
 |
沿山村的露营基地。 |
在镇海区澥浦镇沿山村驻村调研期间,我对这个古朴村落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虽然只有短短一周时间,可每当我行走在乡间小道上,与不期而遇的叔叔阿姨打招呼,与坐在院门口纳凉的大爷大妈聊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71岁的陈英芬阿姨,她坚毅、乐观,在她小小身体里,我看到了母亲的伟大。 第一次遇见陈阿姨,是在沿山村村委会大厅的镇海区级文明之星展板上,《四十年照顾一双残疾儿女的好母亲陈英芬》,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时,心头一热。 这需要多少的心血,又需要怎样的坚强,才能在这如此支离破碎的日子里,乐观生活,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当时,我就向村干部打听陈阿姨的住址,她已经成为我此次驻村第一位要走访的人。 说来也巧,正当我站在展板前,感动于陈阿姨的事迹时,陈阿姨领着一对儿女迎面向我走来。当展板上的人物突然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竟然有些不知所措。 “陈阿姨,您来啦!” “你们好,村里怎么来了这么多年轻人啊!” 我脱口而出的问候,瞬间拉近了与陈阿姨的距离。 在与陈阿姨的聊天中,我得知,她有一对患有先天性智力残疾的儿女,为了让两个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掌握最简单的自理能力,陈阿姨每天都会领着儿女来到村委会的活动室,参加康复训练。酷暑严寒,风雨无阻。 “村里对我们家很照顾,10多年前就在村里添置了一套康复训练器材,方便我带儿女来锻炼,保持肌肉力量,这样,等我年纪大了,照顾不动了,他们也能够自己好好生活下去。”陈阿姨比较瘦小,但她言语间充满了力量。 40多年来,她从未想过放弃,始终乐观面对。在孩子小的时候,她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只要有一丝希望,她都愿意去尝试。再大一些,她就日复一日教两个孩子自己吃饭、走路,一点一滴学习生活技能。没有人可以想象,也无法感同身受这其中的艰苦、无奈和彷徨。在无数个黑夜里,陈阿姨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但每当清晨,阳光照在孩子身上时,陈阿姨的脸上又挂上了笑容。 短短几十分钟的交谈中,陈阿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传递着自立自强的品格和不向命运屈服的坚毅。40多年的不离不弃,让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家人的自强不息。陈阿姨用她无私的母爱,让一双儿女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她也竭尽所能尽着一个母亲的责任,用母爱为儿女撑起了一片蓝天。 在沿山村,有许多像陈阿姨这样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正是一个个她,组成了这个温暖的小村落。在沿山村的一周时间里,我跟着村干部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村里的一切都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仿佛向我讲述着沿山村的前世今生。在调研中,我还深入了解了老人就餐、乡村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问题。脚踏实地,走进村民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从村民中听见、看见,用心理解、感悟,最终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记者 郑凯侠 驻村学生 俞柯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