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农场务工者。 |
虽然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受制于地形、种植品种等客观因素,采摘、疏果以及肥水管理等依然少不了人工。在宁波,近年来农业生产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造成劳力紧缺,甚至制约了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成为广大农户为之焦虑的问题。 近日,记者走访本地一些农场,进行了深入了解。 包来回机票 从云南请来葡萄包装工 在慈溪胜山镇海丰葡萄专业合作社农场,工人正在紧张地采摘葡萄,该基地种植了230多亩阳光玫瑰葡萄,眼下正是采收旺期,工人每天要忙到晚上九十点钟。 在分拣、包装区,许多工人围坐工作台忙得汗流浃背,采购商正等着将一批批货运走。这些分拣、包装工人并非本地人,而是农场负责人从云南请过来的。 现在虽然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很多,但是农业生产有些方面无法用机械替代,像水稻、小麦这些比较齐整的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可是果蔬种类各异、形态不齐整,加上宁波丘陵地貌,田地不规整,在种植和采摘上难以实现机械化,所以对人工的需求很大。 “本地根本找不到这么多务农人员,虽然从云南请人的成本比较大,但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农场负责人潘再平说,目前他从云南请过来干活的工人有数十人,在三个月采摘期内根据需求灵活变动,少的时候二三十人,多的时候七八十人。 “这些工人是包吃包住,每个月工资在6000元左右,而且来回机票费用都由农场报销。”潘再平说,像他们这样的大农场本身已经有一批固定工人,但到了采收旺期人手根本不够,只能到外地去找。 都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但记者发现,在农业生产上像这样“远水救近火”解决用工问题,已经成为常态。 “用工荒”制约宁波农业生产发展 鄞州姜山镇裕甜果蔬专业合作社是专业种植叶菜的,农场种植面积400多亩,目前有农户20多家。虽然该合作社农户稳定,但他们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55岁,最大的67岁。 “现在50岁以下的农业劳动力几乎找不到了,年轻人不愿干农活,所以务农人员老龄化趋势严重。”该合作社负责人柯汉强说,本地人干农活的越来越少,他们这些农户都是从省外招过来的。 记者了解到,合作社实行农户分包责任制,到了采收旺期,就需要临时工来帮忙。“我们到了蔬菜采收期,就会叫几个临时工,每年临时工工资成本需要2万多元。”农户金师傅说,两三年前农业临时工相对还好找,时薪15元左右就能找到,现在时薪要达到20元到25元,否则根本招不到人。 “我是老乡叫来的,抽空在农场做点零工,毕竟干农活收入不高又辛苦,还需要有经验,年轻人一般不太愿意干。”今年54岁的农场零工沈师傅说,“还有就是观念问题,有的人总以为农业低人一等。” 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工成本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制约。 奉化绿达农场负责人印龙达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成本不断上升。农业本来就不是高利润的产业,成本再一高,真的很难维系,这也是宁波很多农场难以大规模发展的因素之一。” 农场想方设法吸引农业劳动力 一方面是农业劳动力不足,而另一方面宁波对“菜篮子”的需求却很旺,本地农产品供不应求。 宁波农商发展集团为了本市“菜篮子”保供,想方设法助力农业生产,但目前仍难以实现自我保障,需要大量外地农产品供给。 “就拿蔬菜来说,宁波上规模的农场不多,100亩以上都算大户了,本地蔬菜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业内人士卢先生说,因此农业劳动力保障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发展。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很多农场都花了大量心思。 “我们推行了农户‘拎包入驻’的优惠条件,以保障用工。”裕甜果蔬合作社负责人柯汉强介绍,他们农场农户收入可观,农户年收入一般能达到20万元,最高达到35万元,完全不比企业打工差,因此合作社田地承包的农户比较稳定,已经3年没有变动了。但是农忙时的临时工一年比一年难找,因此也是通过提高工资吸引劳动力。 据介绍,该农场对农户实行了“三保障一激励”的政策服务。首先是保障“拎包入驻”,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善,高标准大棚、各种农机等一应俱全;其次销路保障,按合作社需求种植果蔬品种,销路问题由合作社来兜底;还有技术服务保障,合作社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以及种子、肥料等各种生产物资。此外,还实行奖金激励,做得好的农户,年底能得到二次分红,最高能拿到一万多元奖金。 不少农场想办法吸引劳动力,奉化一蔬菜农场负责人说:“我们实行‘老带新’方式找务农人员,老乡带老乡,每带一位给200元奖励。” “科技+帮扶”助力 缓解用工紧缺 面对农业劳动力紧缺的问题,近年来,宁波市农业农村局也大力引导和帮扶,推出一系列举措,在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技术生产方面不断下功夫,不断发展高端农业。比如,推广运用全自动、无土栽培,智能机器人采摘等技术。其次,不断强化农业机械化程度,对一些容易实行机械化作业的农场,提升机械化替代,使更多劳动力能到农业生产最需要的领域。 此外,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服务,在零工市场设置农业用工版块,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对接省内外劳动力调配。在农忙时帮助有需要的农场、农户解决用工需求,努力保障宁波农业产业良好发展。 记者 陈善君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