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虽然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受制于地形、种植品种等客观因素,采摘、疏果以及肥水管理等依然少不了人工。在浙江宁波,劳力紧缺成为广大农户为之焦虑的问题。“这些从云南请来的工人包吃包住,每个月工资在6000元左右,而且来回机票费用都由农场报销。”某农场负责人表示。 8月30日《宁波晚报》 在供求关系失衡的背景下,为了应对“用工荒”,一些农户不得不采取“远水救近火”的策略,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农业生产很多时候“等不及”“伤不起”,为了解决用工问题,一些农户不得不加大博弈的筹码。 “包来回机票请工人”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用工荒”背景下农户对工人的渴求。虽然从云南等外地请人成本更大,但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包来回机票请工人”不仅体现了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时令性、耽搁不得,需要起早贪黑、争分夺秒,也彰显了供不应求的格局下用工方对工人的尊重和善待。 在周边到处都缺工人的情形下,工人也有了“用脚投票”的底气和勇气。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工人也会进行成本与收益的算计与权衡;只有找到一个契合甚至超越心理预期的“好活”,才会驱动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异乡挣钱谋生。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包来回机票请工人”固然能够解决燃眉之急,却并非长久之策。毕竟,人工成本越高,农户的利润空间就越小;农业生产的成本越高,流通进入消费者手中的商品也就越贵,这不仅加剧了消费者的负担,也会影响本地蔬菜水果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干农活收入不够高又辛苦,还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再加上受到“农业低人一等”的思想束缚,导致一些年轻人不愿意成为“新农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导致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从而制约了很多农场扩大规模。 “用工荒”不仅存在于城市,同样存在于乡村;享受报销来回机票待遇的不仅有精英人士,普通劳动者也同样可以。为了在农忙的时候吸引工人,不少农场只能将提高工资当成“诱饵”;有的农场还通过“老带新”方式找务工人员,老乡带老乡,每带一位给200元奖励。这些激励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水涨船高”的困境;用工成本不断攀升,难免会影响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破解劳动力紧缺,既需要通过“机器换人”等科技手段来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依赖,也需要在扩大供给侧上想办法。不论是做好区域之间、省内外的劳动力调配,还是激发零工市场活力,抑或依托互联网搭建“共享用工”平台,只有政府、市场和社会在良性互动中分担责任,农业生产“用工荒”才能得到有效纾解,“希望的田野”才会让农民得到更多回报与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