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彝族孩子开学用上新文具!

宁波这位老师的爱心接力跨越山海

孩子们换上了新衣服。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
接力运送爱心物资。

    “孩子们都用上新文具啦!”9月4日,新学期开学时,大凉山当地的朋友给董蕾打了个电话。手机的另一端,是距离宁波2000多公里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依色小学,那里的孩子们都换上了漂亮的新衣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忙碌的暑假结束了,我也要专心投身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了。”董蕾一脸轻松地说道。

    大批物资 被接力运送至大凉山

    董蕾是宁波市荷花庄小学的一名老师,也是阿拉爱心义教团的创始人。十几年来,她始终坚持在云贵川藏高原地区开展助学帮扶活动,为孩子们送去温暖。当看到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大凉山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和清澈纯粹的眼神时,董蕾便决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从今年4月份起,董蕾开始筹备美姑县公益行的行程并撰写计划书。发动广州、深圳、西安、上海、北京、重庆、宁波等城市的爱心人士捐赠了衣服鞋子、学习用品、书籍等60多箱物资。但如何将这60多个快递精准送到海拔3000多米的大凉山美姑县,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那里缺少物流和快递点,更别说送货到家了,从宁波到美姑县快递可能要走半个多月。”董蕾开玩笑道,“这都不能算快递了,是‘慢递’。”

    了解到宁波优秀企业家梅金达和钱平团队在大凉山创办了宁波小院基地,董蕾便拜托他们帮忙运送。从5月到8月,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被接力运送至大凉山美姑县境内,再专程送至当地大凉山美姑县儿童之家,分发给当地孩子。

    开启“阿拉大凉山美姑县公益行”

    7月31日,怀揣满满的爱心,由大学教授、医生、公务员等组成的“阿拉大凉山美姑县公益行”一行12人,踏上了前往大凉山的旅程。团队成员们深入感受乡村的风土人情,为乡村带去新的活力。他们和彝族自治州几个村寨特困家庭孩子一起摘松果、菌菇,把彝族老百姓采摘的野生可食用菌菇送到镇上售卖,还帮两个急哭的大凉山放牛娃找回两头耕牛……

    “我们准备了400多公斤的年糕,买了当地的湖蟹,给彝族孩子们做了宁波特色菜——蟹炒年糕。”董蕾介绍道,“孩子们都说宁波年糕真好吃!”

    8月初,团队成员们实地走访美姑县的几个村庄,劝说辍学孩子重回校园。“有个孩子家里条件有些差,其不顾父母的反对阻拦,坚持辍学回家,准备自己外出打工。我们分析了他的家庭环境、经济情况及周围亲戚朋友影响等综合因素,了解了他的辍学原因,在村支书的帮助下,成功引导孩子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说起成功案例,董蕾脸上洋溢着笑容。

    扶贫先扶智,阿拉爱心义教团充分利用教育政策和资源,帮助脱贫彝族孩子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他们走进采竹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给孩子们上科普课,从不同颜色混合变色讲到凸透镜原理,极大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

    落实“阿拉七个一工程”

    “我自己就是教育专业的,要让孩子们树立读书的目标,真正感受科技的魅力、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在他们心中埋下求学的种子,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改变他们思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斩断贫困这种‘代际传递’。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扶贫先扶智,振兴正在路上,再苦再累,都觉得值得。”董蕾笑着表达自己的初心。

    在美姑县调研的半个月里,全体队员逐步落实“阿拉七个一工程”:一场爱心物资专列、一台阿拉甬川爱传递晚会、一场公益科普讲座、一趟深入彝族家庭的交流、一次工艺品制作、一桌阿拉家常菜、一部微电影。阿拉爱心义教团把爱心凝聚,将更多阳光洒向需要帮助的家庭,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这一次短暂的爱心之旅只是抛砖引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关心关爱这些孩子,帮他们打开求知的大门,走出大山。学成归来,报效家乡,把这份爱传递下去。”董蕾说,未来她还会一直坚持下去,为改变偏远农村的教育现状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 张培坚 实习生 曹佳颖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