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鄞州区走马塘村的马头墙与荷塘。资料图片 |
20年前,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路径。如今,万千乡村美丽蝶变,“千万工程”把“诗与远方”带到百姓身边,也把好日子带到眼前。 今年暑期,由宁波市文明办、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共青团宁波市委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宁波晚报、鄞州区文明办承办的“乡村π计划——乡风文明大调研”活动,组织宁波高校老师、大学生、文明办干部、新闻记者、宣讲员等五大群体,组成20支调研队伍分三批蹲点调研宁波的20个典型村庄,感受宁波乡村在过去20年的巨变,总结经验,思考建设更美好乡村的未来路径。 巨变:“千万工程”造就“万千风景” “以前我们村环境特别差,房前屋后有很多杂物。”象山县三五村党支部书记史久松说,“2017年起,我们花大力气进行垃圾分类和环境整治,如今道路干净了、环境更好了……” 这是一场长达6年的“拉锯战”。为说服村民参与其中,三五村动了不少脑筋,给调研队伍留下印象最深的,要属“猪吃的是厨余垃圾,猪不吃的就是其他垃圾”这样“接地气”的分类方法。 解决了“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等问题,三五村的村居变成了一座座小花园,村民住得更舒适,还吸引不少城里人来打卡。 走进绿树掩映的江北区鞍山村,入眼是一排充满古韵的墙门。往村里走,整洁的道路旁,河水微波荡漾;成排的百年樟树下,不时有白鹭掠过。 鞍山村的改变是从2013年开始的,村里请来设计师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参照坐落在村子旁的保国寺的建筑风格,家家户户换上白墙青瓦…… 环境的提升,引来了游客,也带来了商机。创意民宿、农家乐、乡村咖啡馆、工业设计学院、研学旅游基地……这几年,鞍山村的新兴业态遍地开花,“美丽资源”正在转变为“美丽经济”。2022年,30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旅游收入超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5万元。 鞍山村的蝶变,是宁波无数乡村在“千万工程”指引下大踏步前进的缩影。 从过去“埋头种地”到如今自己当老板,从事民宿、农家乐等新兴业态的经营,乡村产业的转变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改变了村民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乡厨”是海曙区张家垫村的一大特色。在过去20多年里,村里有100多位村民“洗脚上岸,洗手做饭”,为农村宴席提供“一条龙”服务。 在承揽宴席时,“乡厨”还会宣传文明就餐理念:根据宴席规格和客人数量,帮主人家精打细算,做到既省钱,又吃得好,还有面子;会主动摆上公筷,在不动声色间营造“文明就餐,使用公筷”的氛围;建议宾客就餐时少劝酒、少抽烟、吃不完的东西可以打包…… 创新:在希望的田野上“种”幸福 20年来,在“破”和“立”之间,各村各施所长。在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中,20支调研队伍努力寻找乡村振兴的“N种”打开方式,探索共同富裕的“N种”路径。 比如,艺术振兴点亮的不只是“颜值”。 宁海县葛家村的“仙绒美术馆”是该村建起的第一个家庭美术馆,也是该村“流量”最高的“打卡点”,高峰期每日接客量达300余人。村民叶仙绒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想过有朝一日还能成为一座美术馆的馆长。 2021年,葛家村开始探索“艺术振兴乡村”的发展模式,在“小裤脚教授”丛志强及其团队的带动下,村民像叶仙绒一样被“唤醒”,就地取材,美化家园。 “艺术化人”在葛家村展现出强大驱动力,调研团队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村民都很有主人翁意识”。 如今,艺术振兴的发展模式已经推广到宁波多个乡村,用眼睛看得到的美“点缀”村庄,用心灵感受得到的热情“点燃”村民。 比如,文旅IP打造的不只是“网红”。 开业第一个月就引流超过2万人次,因为一杯“荷塘咖啡”,有着“中国进士第一村”美誉的千年古村——鄞州区走马塘村摇身变成“网红村”。 “流量”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何让其变“留量”? 在“荷塘咖啡”主理人吴东日的指引下,村民董阿姨成为“创业大军”的一员,经过设计、包装推出的“董阿姨酸梅汤”,一炮而红。 如今,“荷塘咖啡”早已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走马塘村在很多人心目中的代名词。“荷塘咖啡”也拓展升级为“荷塘小院共富计划”,通过互帮互助,实现共富。 这也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网红村”提供了从“网红”变“长红”的解题思路:由新业态创业者帮村民更新创业理念,共谋创业路径,从村庄里“长”出一个个有“村味”、有趣味的项目,实现合作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