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9月10日 星期日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朽的落魄”

    □雨  巷

    唐大中年间,温庭筠不知道自己的人设已在皇帝面前崩塌了;清顺治年间,蒲松龄迎来了自己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如果十三位古人知道当下人们这样怀念他们,且试图唤醒特殊的温情和敬意,也许岁月都会变得更有阳光的味道。

    眼前,是河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的《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该书精心选取了从唐朝到清朝历史上,杜甫、李贺、温庭筠、姜夔、王冕、唐寅、吴承恩、徐渭、张岱、金圣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十三个科举落榜者,用20多万字还原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时代。“读懂了科举的失败,就读懂了中国文人”、“一群旷世的失败者,十三种非主流的选择”,封面上的金句可称为打开该书的“金钥匙”。封面上十三位古代文人的名字隐约可见,犹如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不曾消失也不会消失。

    这是一部记录落魄的书。始于隋朝、终于清朝的科举,可称为“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考试”。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科举是普通读书人上升的唯一道路,是书生改变命运的独有方式,是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古代衡量家族成就和个体成功的重要标志。可是,科举的成败,不仅是学识和考试能力的比拼,更是人脉、背景、机缘的融合。书中十三人均属科举落榜者。比如,蒲松龄从二十一岁到六十三岁,共参加了每三年一次的乡试12次,均以落榜告终。是他们不够出色吗?是他们不够勤奋吗?2022年的两百多天时间里,本书作者都在时光的彼岸,和史书中一群“落魄者”促膝而谈,寻遍那些撒落在岁月里的细节,然后通过文字使他们重回当下。对落魄,作者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落魄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它的前方是人类永不停息的求索。

    这是一部书写苦难的书。失败导致落魄,落魄引起苦难。作者坦言,写了那么多失败,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人生大抵终究是充满困厄和苦痛的。作者甚至大胆设想,把书中每个人从历史中请出来,坐成一排做一个采访,问相同的问题:“你觉得人生是苦的吗?”也许每个人都会回答:“人生一直是苦的。”当人们习惯将目光和敬意投给成功者的时候,作者却独辟蹊径将目光和敬意投给失败者,“失败和苦难本身不值得颂扬,只有一种东西有意义:面对失败和苦难时人的选择;在离乱、痛苦、反复的挫败后,一个生命的选择才值得格外被关注和书写”。比如,张岱出生在富庶的读书世家,少年到青年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可中年后国家陷入战争,几代人苦心经营的家产被侵占剥夺。无家可归的张岱逃往深山,在贫穷绝望的岁月用三十余年心力成就了三百万字的历史巨制《石匮书》。

    这是一部歌颂人性的书。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探讨人性的高贵,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性的高贵?书中不少文人给出了答案:真正的高贵,就是面对时代的劫难,面对国破家亡的打击,一个人仍能静下来,保持精神独立,并创造出不朽的价值。一个人的命运如何,诚然离不开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但更取决于在命运的决定性转折关头所作出的选择。在乱世,在反复捶打和无尽绝望中,人作为人的高贵显现出来,人作为人的坚韧与博大显现出来。比如,杜甫生命的最后两年流落在湘江流域,虽以一艘小船为家,却一直记挂着受难的老百姓。这是一个读书人对世界的关切,更是其作品被后世誉为“诗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一部启迪人生的书。作者专注古典资源,且赋予当代价值。作者说,写下这部书,同时想以这些激扬的生命作范本,告诉年轻的朋友们:通往未来的路不止一条,生命有更多可能。正如该书封面所写,“反复走不通的一条路,命运必有其他安排”。比如,书中十三位科举落榜者“入仕无门”,才迫使他们探求另外的道路,迫使他们挖掘出生命的宝藏。作者之所以把这十三个人放在一起,因为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都是读书人,都想通过一条正统的路径实现抱负,没有一个人得偿所愿真正到达科举的彼岸,但都在人类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全书看似描绘科举史中的细枝末节,实则为读者提供了十三个案例,讲述个体的选择,分析人的可能性,呈现出一部分古代“落魄”文人的命运脉络。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