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生“立德、立功、立言”,被称为“真三不朽”,皆居绝顶。但是,他的一生又是风波横生,毁谤缠身,几乎没有平静过。而其中,平定宁王叛乱则是立功受谤最为突出严重的事件。 面对冤情诬谤,王阳明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我们不妨就此来聊一聊。 王阳明是有许多理由可以不去平定宁王的叛反的。首先,他是被朝廷委派往赣南平定山匪的,获胜之后,他又接到旨令去福建处理一个小小的兵变事件;而此刻,爱他如掌上明珠的祖母病危,父亲王华亦病重,他连续给朝廷打了几个报告,要求去绍兴探亲,归心似箭,以尽孝道。朝中那么昏庸复杂,规矩那么严苛繁多,擅自兴兵勤王,岂不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 而且,他没有一兵一卒,一草一粮,剿匪时的那些部队,早已返回各省各府,原来征用的盐税、军饷亦已了结。宁王经过多年的蓄谋积聚,已拥八万兵马,鄱阳湖舟楫遮天蔽日,兵强马壮,他还能带兵勤王吗?他要勤的这个王,即皇帝朱厚照,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任性贪玩、终日不理朝政的昏庸之君,但是,他更鄙视宁王朱宸濠,野心包天,居然不顾百姓安危,滥烧战火,起兵谋反,大明江山不稳,最受苦的还是平民百姓。 他心中的主意拿定了,他不能袖手旁观,他不能视而不见,他处理福建兵变是路过南昌的,他离宁王最近,平时所倡导的“体国爱民”,知行合一,此刻不践行,何时践行? 他立即返程,回到吉安。他会同地方官员,处变不惊,尽快调集兵粮,招募义勇,迅速集结起一支队伍,然后运用他的军事谋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仅用了37天时间,击溃了叛军,活捉了宁王,平定了叛乱,表现了他忠贞的报国赤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立了如此之大功,他会受到什么嘉奖? 没有。不但没有嘉奖,他还受到了一场巨大的政治迫害。 为什么?因为昏庸的武宗在一帮奸佞的怂恿之下,要兴兵南下,亲自来捉宁王。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王阳明坚决反对,因为此时宁王已经被他捉住。这就极大地触怒了这批奸佞,一条“抗旨”的罪名足可以置王阳明于死地,何况,他们还给王阳明罗织了数条罪名: 王阳明与宁王朱宸濠究竟是什么关系?宁王起事前不是力荐王阳明去做江西巡抚吗? 宁王之妻娄妃投水而死,王阳明因娄妃深明大义,曾力谏宁王不能谋反,因此为其厚殓而葬,这是什么罪? …… 任何一条都可以置王阳明于死地。结论:王阳明本是朱宸濠的同党,只因“虑事不成”,不得已才起兵的。纵有百张口千张口,你辩得清吗? 顷刻之间,一代功臣成了利益集团的头号对立面,似乎比反叛的宁王还要严重。王阳明面临着一场更大的灾难性的考验。污蔑、诽谤、造谣、中伤,如山呼海啸般迎面扑来。 王阳明将如何应对?这批权奸宠臣都是皇帝身边最贴心的。 王阳明心如止水,岿然不动。经过数年的修心,他有足够强大的定力。他以“无辩止谤”来对付。你诬你的,我做我的。坚定地按照自己的行为节奏走。 当然他也会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比如他将宁王交与已经到了杭州的、比较清明的、拥有话语权的太监张永,张永也多次在武宗的面前,据实禀奏王阳明的平叛功绩以及赤胆忠心,而且,朝中还有一批忠耿清明的官员,也为王阳明鸣不平,这也是矛盾转化的有利因素。 因此日常昏庸而有时也能清醒的武宗也相信王阳明不会谋反。这使这批奸佞很无奈。 折腾了一段时间,王阳明无奖也无罚,被冷落在一边,倒给了他讲学育人的清静。 王阳明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坚韧的定力?这就有必要说说王阳明的“致良知”。这是王阳明战略定力的内核。 致良知,就是从心中炼功夫。王阳明说,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因此,王阳明获得无上的精神力量。他心中有应对各种灾变的“定海神针”。 王阳明应对毁谤坚守良知显示了他的人生大智慧,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不妨细细体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