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女 去年有一次超市回来,将刚买的一盒鲜奶放入冰箱时,突然发现牛奶盒的背面印着一幅画。我停了手,翻转盒子仔细看了下,是红枫掩映下的灵隐寺,画面素朴温暖,右上角有两字——“秋祝”。彼时正值深秋,通往灵隐寺的那条小路,槭枫似火,应时应景。 此后,就暗暗留了心。果然,到了冬天,盒子背面的图案换了,皑皑白雪中,一枝斜逸而出的红梅正在怒放,主题是“冬养”;春天的主题则是“春见”,绿意盎然的茶园里,一支盛开的桃花是万绿丛中的那点红;夏天的主题很直白,就是“夏日”,配图自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荷。 一只小小牛奶盒子,按春、夏、秋、冬推出季节限定包装,四季轮回,有时有节,抵死文艺,真真是喜欢死我了,同时很偏见地喜欢上了这款牛奶。 以前买牛奶,会注意选择品牌,留心保质期、产地、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但现在,除了注意牛奶的品质外,我还会留意包装,有没有一些有意思的创意设计? 于是有一次我发现某品牌的牛奶盒背后,竟然印着一条画展讯息——“莫奈&印象派大师展”,配图选的是莫奈的《日本桥》,上面还有这幅画的简单介绍。 之后再买这款牛奶时,忍不住会特意将包装盒转过来看看,果然,每只盒子背面都印有一幅世界名画和它的简介。以致后来每次买这款牛奶时,我都有种开盲盒的隐隐期待和兴奋:看到是我熟悉的画作,再见倍觉亲切;是我不熟悉的画作,则兴味盎然地认真欣赏,仔细阅读简介,特别喜欢的,还会去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好好了解一番,真是开盒有益啊。 这让我想起童年时订阅的上海版的《少年文艺》杂志,每期杂志的封底,都印有一幅世界名画,封三则是这幅名画的简介,记得有谢洛夫的《少女和桃子》、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列宾的《在森林中休息的托尔斯泰》、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马蒂斯的《罗马尼亚宽松女上衣》……这些作品一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忆犹新。 20多年后,当我有幸站在马奈画作《吹短笛的男孩》的真迹前,近距离欣赏时,第一时间跳入脑海的,却是孩提时在《少年文艺》封底上看到的那张印刷相对粗糙的画作。现在回想起来,《少年文艺》封底上印着的那些世界名画,大概就是我最早的艺术欣赏启蒙了。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加的时代,资讯的获取非常简单便捷,想欣赏世界名画,根本无需盼着等着每季杂志的封底,手机、电脑、平板上随手一搜,都能跳出无数相关资料讯息。但又有谁会认真地欣赏、细细地品读? 不过你可以想象一下,晨起坐在餐桌前,当你端起一杯牛奶正想喝时,突然发现牛奶盒的背后印着一幅世界名画,你会不会饶有兴味地欣赏一番? 而这幅画,会不会像我孩提时在杂志封底上看到的那样,令你记忆深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