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冬仙说,这些年他们受过很多人的帮助。 |
 |
黄冬仙(右一)给邱隘镇敬老院的老人送去葡萄。 |
“前几天,回龙爱心葡萄种植户给我们敬老院送来了32箱葡萄,她很有爱心,已经连着送三年了!”9月14日下午,鄞州区邱隘镇敬老院院长杨雪琴打进宁波晚报新闻热线,想要“曝光”一位好心人:“这些年,其实她很苦的,但一直心存感恩回报社会!” “自己淋过雨,总想给别人撑把伞。”杨雪琴口中的爱心农户就是回龙村冬仙家庭农场负责人黄冬仙。今年52岁的她命运多舛,在她因车祸住进ICU,百亩葡萄面临滞销的时候,是宁波人的爱心让她渡过了难关。这些年,她每年都会向学校、敬老院等送出上百箱葡萄。她常说:“我在宁波真的很幸福,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帮助过我,我会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全靠这些好心人,救了我的家!” 黄冬仙今年52岁,台州三门人。2007年,她和丈夫一起来到宁波,开始潜心种植葡萄。最多的时候,夫妻俩种了上百亩葡萄。去年,因非粮化整治,目前只剩邱隘镇回龙村的40亩葡萄园。 那些年,夫妻俩起早摸黑打理葡萄园,没想到意外接踵而至。短短几年时间,丈夫罹患癌症撒手人寰,她的母亲因劳累过度离世,父亲在送货途中遭车祸身亡。眼看着,一个家就要散了。背地里,黄冬仙不知道偷偷抹了多少眼泪。但她并没有被命运打倒,她必须要站起来,撑起这个家。 她开始学技术、学经验,用一己之力打理着葡萄园。没想到2021年6月,厄运又一次降临。在送葡萄途中,黄冬仙在鄞城大道被车撞伤,导致脑部、肺部出血,脑水肿,鼻骨和肋骨多处骨折,身体大面积擦伤。她在ICU住了整整20多天,总算从鬼门关走了出来。 当她在病床上昏迷不醒时,家里上百亩葡萄面临滞销。在这个非常时期,鄞州区慈善总会和横溪镇慈善分会在微信群发起爱心接力,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宁波妈妈”张亚芬也出手了,她带着志愿者到葡萄园采摘葡萄,帮忙销售。 说起这些,黄冬仙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他们凌晨四点就去摘葡萄了,头上还戴着照明灯,这么多人来帮助我,我真的很感谢他们。” 那年夏天,在热心市民、爱心企业、政府单位的帮助下,上百亩的葡萄销售一空。“全靠这些好心人,救了我的家!”采访时,黄冬仙一直念叨着这句话。 “只要葡萄园在,我就会一直送下去!” 其实每年夏天,黄冬仙送葡萄早就成了一种习惯。 早些年,他们在横溪有120余亩葡萄园。从2011年开始,丈夫每年都会给横溪镇孔家潭村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送一箱葡萄。 “每年要送几百箱,送去敬老院,送给村里的老人,送给学校的孩子。我们家最多的就是葡萄,拿给他们尝一尝。”黄冬仙说,2016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几十亩的葡萄园。正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是鄞州区慈善总会率先伸出了援手,帮她渡过难关。 丈夫走后,黄冬仙接过接力棒,继续给特殊群体送葡萄,12年时间从未间断。这两年,她的一双儿女帮忙打下手,一起送葡萄。 就连2021年,黄冬仙躺在病床上,她还惦记着送葡萄这件事。 “那次在病床上,她还特意嘱咐女儿别忘记给敬老院送葡萄。那年,是我们志愿者帮她女儿一起送去的。”张亚芬记忆犹新。 不只是送葡萄,这些年为了回报社会,黄冬仙还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葡萄,把自己的种植经验分享给他们。她每年要送出去几百箱葡萄,价值万余元,还定向给残障人士和孤寡老人送过扶助金。2022年,该农场被鄞州区慈善总会列为慈善创业共富产业基地。 “别人对我的帮助我一直记在心里,我也想去帮帮别人,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黄冬仙说,每年葡萄销售季,会有很多爱心企业和市民主动打来电话预订。“只要葡萄园在,我就会一直送下去!”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石海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