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艺宁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9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版
《富春山居图》

元代顾园《丹山纪行图》中段
余姚梁弄白水冲瀑布(景入《丹山纪行图》)。记者 顾嘉懿 摄

    古代书画艺术纷繁复杂。今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缣素,经过几百年的光阴,在不同的人手中递藏,容易出现各种信息的错乱。

    真伪鉴定、作者的考辨,对于一件作品的断代、笔墨优良的判断,是书画欣赏中基本的功课,亦反复考验着一代代书画鉴定者和鉴藏家的眼光。

    这张《丹山纪行图》,原先是要编进《明画全集》的,但因为前些年学者的重新考订,最终编入《元画全集》。看起来只是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学术意味,条分缕析、剥茧抽丝般的审定过程无异于破案。

    根据研究,《丹山纪行图》所绘乃元末明初宁波余姚梁弄风光,迄今650余年。3米多的长卷“层峦叠嶂,古树迷殿,云气浩荡,清丽之气自具”,堪称宁波版《富春山居图》。

    鉴定

    为《丹山纪行图》进行重新鉴定的学者名叫凌利中,现为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研究馆员。

    早在2002年,他就在上博展览中见过这张画。这张画被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定为明代画家顾琳的传世孤本,一直以来沿袭旧说。但凌利中认为,画中透露出强烈的元代气息,年代恐怕存疑。

    在查考中,凌利中发现,关于顾琳生平记载极少,且文献互相矛盾,光其籍贯就有“上虞说”“吴郡说”两种。幸而《丹山纪行图》后有大量题跋,通过考辨人物之间的往来交游,凌利中发现,卷末落款的“云屋”并非明代画家顾琳,而是元代画家顾园,之所以在著录中误传,实乃两位画家都姓顾,且同号“云屋”之故。

    顾园(1321-1382),字仲园,号云屋,吴县昆山人,“霜刮虬髯面如削”。早年聪达勇锐,16岁时便北游燕都,出入王侯将相之门,文武兼能。元末南北隔阻,顾园“卜居鄞之定海”,元亡后,恣游鄞越山水,与余姚一带文人多有交往。

    揭开其身世之谜最关键的一则信息,来自赵谦的《赵考古文集》。赵谦,余姚凤亭乡(今属兰江街道)人,是丹山图的11位题跋者之一。画家去世当年,赵谦应顾园之子顾观的请求撰写了一篇《云屋先生顾公墓志铭》,内容与丹山图题跋所见一一吻合,画家的籍贯、身世、行踪、画艺得以印证。

    之所以会从顾园讹传为顾琳,始作俑者当属康熙四十七年(1708)编的《御定佩文斋书画谱·顾琳》。该书所用三条文献宋僖《庸庵集》、吕不用《得月稿》、朱谋垔《画史会要》,三本书中所载“顾云屋”并非同一个人。宋僖、吕不用所记是顾园,朱氏所载其实是顾琳。后人在缺乏考证的情况下,将两者“合二为一”,以讹传讹长达300余年。

    画家同姓、同名、同字、同号的情况在画史中不止一例,但长期“张冠李戴”却也罕见。确定顾园为真实作者后,凌利中又读出了卷末的三方印章,“云屋山人”“大兴世家”和残印“静得”。顾园之母曾被朝廷封为“大兴县君”,而“静得斋”正是顾园书斋之名。

    至此,画家身份再无疑义。巧合的是,顾琳出生的1382年,恰为顾园去世之年,两人实为前后时代画家。

    纪游

    对于地方来说,《丹山纪行图》更大的意义在于使宁波多拥有了一张元代的“四明山图”。

    以前,以宁波山水实景为参考的元画,一般只提及王蒙《太白山图》。《丹山纪行图》虽然画家名气比不上王蒙,但凌利中在《元画全集》图片说明中写到,此图“画宗董巨(董源、巨然)、亦受倪黄(倪瓒、黄公望)影响,笔饬墨润,尚未脱元人萧疏淡远之品格,当属难得珍品”。

    从画面而言,画卷构图采用典型的“一河两岸”,近景描绘的是文人纪行的线路,中景是狭长的水域和连带的山脉,河对岸是层峦叠嶂的群山。

    画面自右而左大致可分为四个场景:首段至小桥边为第一部分,三个文人在古松下行吟,路过屋舍数间而至桥边,有二人在桥边观水;第二部分,五人行走于松林小道之中,山边有“二童子持烛来迎”;第三部分出现一个村庄,仿若卷尾游记中所提及的“四明溪舍”,中有古祠、小桥,溪边梅花数点;第四部分依然是松林溪舍,直到尾段整幅画面的“重心”——一行人过石桥,至道观前,欣赏飞流而下的白水冲瀑布。

    如果说《太白山图》以二十里松林衬托出了卷尾天童“深山藏古寺”的宏伟壮观,那么《丹山纪行图》也是一样,缓缓展开的溪山行旅烘托出卷尾白水冲瀑布的震耳欲聋。

    《丹山纪行图》卷末附有一篇余姚徐本立《游丹山记》,记录此次行旅细节甚详。从文中可知,这次旅行发生在1371年十一月五日,为期三天,同行人物包括从山阴赶来的画家顾园,余姚徐本立、吴温夫、汪居安,以及家住梁弄的“四明溪舍”主人汪复初等。游记所载与画面呈现内容可以依次对照。

    透过文字,我们能够进一步读到元末明初梁弄镇从徐家峤到汪巷村“穹林长溪”的风光;读到黑夜降临,画家和朋友们沿古道穿行,“仰见巨石林立,危磴险逼,下睨潭影,心悸胆慄”的胆颤心情;读到他们次日一早在状元坊边,“溪行一里许,度小桥,桥侧梅始花,盘桓不忍去”的闲适;以及最终在观岭谒刘樊祠,于瀑布下、巨石上饮酒的欢乐。

    图文并置,互为说明,使我们得以完整还原发生650年前的那场“四明山自由行”,且相关“地标”与今日梁弄实景仍可对应。

    诗文

    《丹山纪行图》的意义更在于保留了一批余姚先贤的墨迹诗文,卷末题跋人中的宋僖、赵谦、徐本立、赵宜生、范玄凤、杨彪等都是明确的余姚人。通过文献辅助,可以还原当年他们的交游图景。

    题跋者中,宋僖的名气最大。他字无逸,号庸庵,是余姚南城人。明初曾参与主持撰修《元史》,诗歌风格清和婉转,著有《庸庵集》十卷。

    宋僖和画家顾园交往甚密。宋僖经常为顾园题画、赠诗,顾园也常将自己的画作送给他。《丹山纪行图》卷后宋僖所写题跋,是现存唯一可见他给顾园之画的题诗,内容是一首五言诗。

    前文提及的《游丹山记》的作者徐本立,即徐性全,字惟泉,号龙丘生,余姚人。他师从擅长画画的“山辉轩”主人郑元秉,与顾园、宋僖皆为挚友,《庸庵集》中亦收录了多首三人之间的唱和诗。

    题跋者赵谦原名古则,是古文字学家,著有《六书本义》《学范六篇》等。其题跋亦为五言诗,其中说“四明佳山水,洞天宅仙灵……放歌鄮碧峰,投宿溪舍清”,据其诗文,可知他和汪复初、徐本立等也都是一个圈子的好朋友。

    丹山图卷末明确为余姚人的还有“余姚赵宜生”“余姚范玄凤”。范玄凤生平不详。赵宜生,字德纯,明代初年为乡邑训导。他和宋僖亦有交往,存诗多首。

    “银塘杨彪”也是余姚人,字宗彝,别号银塘生。他是赵谦友人。赵谦写过一篇《银塘生传》,说杨彪经常乘牛出入四明洞天,遇风景林壑之美, 即箕坐长笑, 兴不可遏。杨彪喜欢画一些草木水石,题诗于上,墨光动荡,人得其片纸一言者,皆护藏。

    剩下的几位题跋者,朱坦翁、范骥无考;王霖是括苍(今丽水)人,时任四明知事,也是宋僖友人;毛锐是会稽人;吴居正是赵谦的朋友。相当于题跋之人基本上都在元末明初浙东一带的同一个朋友圈里。

    据查,这些地方先贤在别处留下的墨迹不多,《丹山纪行图》保留其中大部分人的“孤本”,该卷宝贵之处亦在于此。

    记者 顾嘉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