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3-09/26/A14/9956739_ds-qianyh_1695642292867_b.jpg) |
王蒙《丹山瀛海图》 上海博物馆藏 |
《丹山瀛海图》,是元代画家王蒙的另一张名画。 中国古代描绘海景的文人画不多,《丹山瀛海图》可算是最明确的直接从海洋中选取视角的一幅绘画。 此画在研究中有不同意见,一说画的是山东青岛崂山,一说画的是四明山。近几年,持后一种意见者更多。 四明山被称为道教“第九洞天”,汉代以来便流传有刘樊升仙的传说。古人到四明山,多为寻仙问道而来。 从行踪看,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的王蒙与宁波、山东均有交集,那么,他画的“海”到底是哪一片? 眺望还是回望? 古人描摹海洋,基本上跟神仙道释思想有关。烟波微茫的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人间之上的神仙居所? 问题无解。山东与浙东沿海,都流传有类似的传说。在宁波,盛传徐福东渡的故事;山东外海,则是“蓬莱仙山”所在。单纯以画名中的“瀛海”二字,很难确定方位。 这幅《丹山瀛海图》水面的部分基本留白,境界开阔。岛礁山石被大海围绕,近处岗峦叠翠,群峰列屏,远处洲岛相接,茫茫无涯。两侧均有舟樯点点扬帆远行,左边一艘系三桅船——一般这种船都是海船。 茂密的山林中有房屋建筑,右下角有长桥连接。桥上,一高士策马向前,一仆人挑担跟随。这说明王蒙笔下的“仙山”是可游、可居、可赏、可渡的。 持“青岛崂山说”的学者一般认为,该画视角是一种“眺望”,即从山巅眺望大海。62岁那年,王蒙放弃隐居生活,赴山东泰安为官,“使他有可能拜谒崂山”。 崂山地处山东半岛南部,濒临黄海,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被称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故有学者认为,《丹山瀛海图》所依据的是从崂山远眺海外洲岛的实景。此画也被归入王蒙晚年之作。 有人不这么认为,比如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他从地理指称、画风演变、题跋所示等多角度认为,“《丹山瀛海图》是王蒙入明前往来湖州、四明、天童一带,描绘四明山腹地——丹山赤水景象之佳构”。 选取视角当自海上“回望”四明,创作时间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前后,“应属王氏早中年代表作之一,与《太白山图》稍相前后”。 “四明山说”的若干证据 凌利中依据的理由有多条。 首先是“丹山瀛海”的地理指称。四明山,为道家三十六洞天第九的“丹山赤水之天”。“丹山”常被用作四明山的指代。如明代宁波人、礼部尚书屠滽,自号“丹山”;书法家丰坊,有“丹山赤水”书画印。 历代文人诗篇,常有登四明观瀛海之句。如元诗四大家之一范椁《望瀛海一首,送危太(危素)之四明》,有“九月开帆指四明,要逐高秋望瀛海”的句子;鄞人沈明臣在《钱江潮》中将“瀛海”视为钱塘潮水的来源;雁荡、天台一带海域,被称为“瀛海”的章句更多。 其次,卷中的山石特征与濒临东海的四明丹山赤水地貌相吻合。非常巧合的是,《丹山瀛海图》中占据C位的几片山石,与今天丹山赤水景区最经典的景观——刻有瘦金体“丹山赤水”四字的那片山石,外观十分相似。 再次,便是题跋中的内容。《丹山瀛海图》卷后较重要的题跋仅有两则。一则是“金崖主人”的诗跋,其文曰:“山为城,海为池。龙伯有国(日本)东海陲,我皇仁风被八极。其上锡贡多珍奇,樗杜子、雪狮猕。跨海来拜天人师,神鳌鼓涛雪山白。浪花作雨青天低,龙骧何啻万斛重。大风开帆秋叶飞,手提只履慈领西。七条挂在扶桑枝,城头鼓响,城下马嘶。人从大唐国里归。” 此诗系录杨维祯的《送日本僧太岁归国歌》,“金崖主人”身份未详,但其中透露的四明地区元代文人与日本诗僧的文化交流盛况已表露无遗。 另一则诗跋为王蒙艺友陈方所留,透露大量的神仙道教思想。中间也提及几处地点,如提到杭州通玄观道士、王蒙的“外家”赵孟頫及其湖州所居斋室;提到王蒙的父亲王国器(1284-1366)尚在世;提到当时陈方本人寓居无锡华家,和王蒙相约九月相见——综合种种信息,凌利中认为,“王蒙此际行踪,为往来鄞、苕一带”。 实景山水VS心中山水 作为后人,自然希望把很多问题“坐实”。比如王蒙的《太白山图》,一定以实景为依据;他画《丹山瀛海》,也一定见过丹山实景。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画从来不以写实为目的。画家落下笔墨的那一刻,试图勾勒的,从始至终都是“心中的山水”。他们所描摹刻画的,一般都是对于自然山水的整体印象,极少具体地去为某座山、某片石“写生”。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王蒙使用了这样一种构图。他希望通过画面去呈现的,始终是心中的海上仙山——这座山可以通过桥梁抵达,其中有人居、有烟火。 从文献上来说,我们目前并不能找到王蒙游历四明山水的实证;经由画卷所示,我们试图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王蒙笃信道释,而四明、天童正好是其胜地,又离王蒙长期所居、所游历之处十分接近而已。 相比具体方位上的查考,更有意义的还是根据作品风格,得出关于年限的判断。比如《丹山瀛海图》,从笔墨风格上说,仍处于王蒙早期探索阶段,与其个人成熟期作品《青卞隐居图》等相较,仍有较大差距。 包括画面落款“丹山瀛海图,香光居士王叔明画”几个字,字迹“结体宽博、拙朴,与其中晚期用笔精微隽永,及中宫收紧的结体有异”,而与其早中期书风相符。 至此,关于《丹山瀛海图》的很多疑问已经能够得到解释。 2019年秋,著名艺术家周春芽曾到访宁波,游览太白山与四明丹山赤水。他的母亲是宁波人,为寻找艺术根源上的脉络,周春芽用自己擅长的颜料完成了新作《太白山图》(四联画)以及《丹山瀛海图》(组画)。 在该系列中,周春芽更多借助传统中国画的布局,用大面积石绿等颜色作为空白背景,通过岩石丘壑建立起具有联想的开阔空间。有评论认为,周春芽用这种方式找到了自己的“母语”。 艺术探索无止境。从古代中汲取源流,开启当代风貌,本身也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的“回望”愈多,传承也才更有意义。 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