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今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9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祭奠英烈
不忘来时路

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 记者 崔引 摄

    今年9月30日是第十个“烈士纪念日”。

    在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下属的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有一场跨越30年的“相遇”:他们风尘仆仆奔赴,只为浇灌心中那棵叫做“爱国”的幼苗;他们矢志不渝守护,只为告慰烈士忠魂……

    33年“长征路”

    徒步

    虽已时隔半年,但鄞江中学高二学生刘明宇仍清楚记得今年4月3日从学校徒步到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的感受——

    “全程超过11公里,从小到大没走过那么长的路”;顶着太阳,举着旗子,路上的苦和累都凝成“满头的汗水”;站在烈士墓前,面对巍巍青山,沐浴山间吹来的清风,“内心是震撼、感动的”……

    徒步祭英烈,在鄞江中学是一场坚持了33年的“长征”!

    很难说这样一场“苦旅”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立竿见影的影响,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春风化雨般滋养他们心中那颗小小的萌芽。

    站在烈士墓前,看着前来祭奠的烈属用手轻轻拂过墓碑,仿佛拂过亲人熟悉的脸庞,刘明宇想起父亲曾提过的一段往事:

    那还是兵荒马乱的年代,刘明宇的爷爷不幸被敌人抓住,眼看就要被敌人从高高的桥上扔下去……千钧一发之际,是一个陌生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其救下。

    没人知道陌生人的名字,只知道那是一名共产党员。

    刘明宇想,那些躺在烈士陵园的英烈,应该也都是像那位无名的共产党员一样,在人们最需要的危急关头,无所畏惧,挺身而出。

    打胜仗

    刘明宇的触动,正是33年前鄞江中学迈出清明徒步祭扫英烈“第一步”时想看到的。

    1991年,鄞江中学做出一个决定:每年清明节,组织高一学生,徒步到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祭扫。

    “初衷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鄞江中学原副校长王志平是那一届高一(2)班的班主任,“第一年除了全体高一学生,还带上了高二年级的学生干部。”

    “去程走了两个小时,中途在天象岩休整了15分钟,没人喊苦,没人喊累,学生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坚强。”时隔多年,王志平仍记得很多细节,归途中,学生虽然有些疲惫,但精神依旧昂扬,不少人是一路小跑下山的,“感觉就像打了胜仗回来一样。”

    这的确是一场“胜仗”:事非经过不知难,还有什么比躬行实践更具感染力?

    就这样,清明徒步祭扫英烈,成了鄞江中学每届高一学生的“必修课”。

    “跨越33年,这场活动有没有办不下去的时候?”

    王志平沉思许久,摇了摇头:“好像还真没有哎,大家都还是蛮积极、蛮支持的。”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与英雄事迹,不会每天被提及,但一定扎根在内心深处,成为33年源源不竭的动力。

    “红色地图”

    作为第一批参与清明徒步祭扫英烈的学生,当年高一(3)班学生华君如今是鄞江中学副校长。从学生到老师,他可能是学校里参与徒步祭扫英烈次数最多的一个人。

    “每次去都有不同感受。尤其是当了老师、成为党员。走在纪念馆里,站在烈士墓前,静下心来,对自己的工作和肩上的责任,会有更多的思考。”华君说。

    站在老师的角度,华君认为,徒步祭扫英烈,不仅是一场铭记于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增强班级、团队凝聚力的机会。“在路上,师生互相勉励,没有课堂上的拘束,感情更贴近。”华君说。

    从徒步祭扫英烈出发,如今鄞江中学的师生已经用脚步走出一幅遍布鄞江镇乃至整个海曙区、宁波市的“红色地图”。

    “高中三年,我们成体系设计了6条红色研学线路。”鄞江中学团委书记崔旭峰说,覆盖宁波全市,参与人群包括全校师生。

    这样的“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丰富了思政课堂、德育教育的形式,也是一次涤荡心灵的“红色之旅”。

    正如鄞江中学党委书记张力说的那样,红色根脉,是鄞江中学师生德育最好的阵地,传承好红色基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先烈,立志报国的决心。

    事实上,清明祭英烈活动已在我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以今年清明为例,“薪火甬相传·清明祭英烈”活动汇聚了全市4000余名中小学生,在36处烈士纪念设施同步开展祭扫英烈活动;整个清明期间,累计有300余所学校、6.7万余名学生参加现场祭扫英烈活动。

    薪火相传

    选择

    再次走进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今年77岁的原鄞州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主任崔春利难免有些激动。“这些樟树、广玉兰,种下的时候才这么高。”他用手在胸口比划,“现在都已经长得那么高了。”

    崔春利依旧记得30年前那个细雨蒙蒙的日子,他走过革命烈士纪念塔,无意中看到雨水从李敏烈士浮雕像的脸庞滑落,宛如泪珠。

    他想起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家里的长辈讲过无数次关于李敏烈士的故事:讲她当年在鄞西章水区崔岙启明小学任教时教大家唱歌;讲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被敌人连刺27刀,却咬紧牙关,毫无畏惧……

    虽然素未谋面,但那张在阴冷的冬日,迎风而立,短发飞扬、斗志昂扬的年轻脸庞早在不知不觉中深深烙在他的脑海中。

    1993年12月,四十不惑的崔春利坚定地找到了人生、事业的新方向:毛遂自荐,到革命烈士陵园去,当一个“守墓人”。

    这一选择背后的情感是朴素的,也是真挚的:守护好李敏烈士的墓,讲好李敏烈士的故事,就像是流淌在血脉中的责任。

    热土

    在章水,像崔春利这样主动选择去守烈士墓的并非个例。

    包括章水在内的鄞西片区,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大批革命者前赴后继,在这里谱写了舍生取义的英雄壮歌,也养育了一方百姓把英烈当成“自家人”的精神风格。

    早在1944年,为悼念李敏、徐婴等12位烈士,万余人在樟村召开追悼大会,并将烈士灵柩安葬在如今陵园东南方,成为如今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第一块奠基石。

    1951年,鄞县广大群众主动捐款、献工,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建成了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烈士陵园,包括一座高10.3米的烈士纪念塔和一座拱形烈士公墓,成为浙江省最早建立的革命烈士陵园之一。

    这些年,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的整修、扩建从未停止,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出生在这片革命热土上的人们的刻骨铭心,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告慰安葬在这里的英烈:未竟之业,代有传人!

    新的方向

    握着崔春利的手,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服务中心主任陈志斌感受到的不只是温度和力量,还有新的方向。

    如今,守护烈士的接力棒交到“80后”“90后”甚至“00后”手里。对于英雄的崇敬,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有更多新的思考和拓展——

    2020年12月底,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联合全市各大中小学发起“小红缨”培养计划,组织中小学生讲好革命英烈故事、红色文物故事、英雄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尊崇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

    今年,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又迈出新的一步,联合温州、丽水等地党史办、退役军人事务局及相关陵园,挖掘宁波籍烈士、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柴水香的革命事迹,通过重走烈士“来时路”的方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对国家的热情之情融入日常,践行于一点一滴,才是激发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式。爱国就是如此之具体、如此之平实。”陈志斌说。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任宁 龚榴红 陈曦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