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里的香溪 |
|
璧六房门头 |
|
村景 |
□方名列 文/摄 方家河头村,旧属三北地区(慈北、镇北、姚北),现为慈溪市龙山镇下辖村。据记载,早在晋唐之际就已形成村落,距今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于方家河头村名的来历,有两大要素,其一,村里大多为方姓人家。其二,从外有一条小河流经,到村口戛然而止,也就是河到头之意。 这千年古村历经风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青山环抱溪水潺,粉墙黛瓦炊烟袅,方家河头村现已成为网红打卡地,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游人如织。 A 村里有条老街,不知始于何时?自下至上,沿山体而建,红石板路面。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街可说是村里的中心。两旁有店铺十几家,剃头店、豆腐店、打铁铺等,规模最大的要数供销社的门市部,一长溜的木排门卸下,里面有烟酒糖果、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等,早上还卖猪肉。橱窗里一年四季摆放着三北特产——豆酥糖,在那票证年代,豆酥糖亦不用凭票,成为乡人的伴手礼。另有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供应。 老街,早晚两个时段是最为热闹的。每天东方欲晓,雄鸡一唱,唤醒了沉睡的村庄。乡人们有的提篮上街买东西,有的把地作货拿到街上摆摊,熙熙攘攘,你来我往,老街俨然成了集市。 晚饭后,乡人们三三两两来到老街,或蹲或站,或坐在台阶上,讲大道。有说国家大事的,有说今年收成的,还有东家长西家短的。供销社门市部的上方,挂着一只有线广播,这个小匣子可说是乡人们了解国内外形势的窗口。 老街的上方,有幢被叫做“洋房”的老房子。约建于1910年,中西合璧,是一位方姓族人,在湖北汉口做眼镜生意,发迹后建造的。房子坐南朝北,四间两厢房,一楼大厅采用当时先进的水泥磨石子,平顶雕有西洋图案。后来这里曾是村委会所在地,记得二楼还有一张乒乓球桌,我与小伙伴们一起,也曾经在那推挡抽杀过。现在,房子早已破败,结构也已改变,但整体框架还在,仍能显示出当年的辉煌。 供销社门市部的斜对面,有一个大会堂,当年是乡人们开会学习的地方,亦是看戏、表演节目之处。记得有一次,县里的文艺宣传队来演出,大会堂里虽然没有座位,但热情的观众自带竹椅板凳挤满了整个会堂,连窗台上也坐满了小孩。 村里有所“方兴小学”,创立于1922年,由当时村里几位热心教育的乡人发起,在外的乡人共同捐资兴办的,我祖父也曾捐过款。众多方姓后人,包括我父亲及叔伯们均在“方兴小学”读过书,为日后的人生打下了文化基础。后“方兴小学”几经调整,现已成为村幼儿园。 B 我于三岁那年,父母把我送到方家河头村,寄养在祖母家,一直到上小学为止。在这四五年的光景里,我与祖母日夜相伴,感情渐深。记得公社化那年,吃食堂饭。一次祖母去食堂打饭,祖母家隔壁的隔壁突燃大火,祖母得知消息,马上慌忙折回,喊着我的名字,见我在对面大婶家安然无恙,始放下心来。至今,祖母手拎红提桶,颠着一双小脚,急匆匆赶回来的场景还留存在我的脑海中。 我祖母生性善良,为人热情。邻居们平时出工去,晾晒的衣服及农作物等,遇雨时,祖母总会帮忙收进。有小孩要照料的,祖母也会伸出援助之手。记得有一邻居,身体有点毛病,她育有一双儿女,平时不善养护,几乎每天都来祖母家。祖母看着小孩穿着邋里邋遢、有一顿没一顿的,实在可怜,就帮着照看,有时还管饭。 每到炎热的夏天,祖母一早总会把两个房间的地板拖干净。邻居家的男人们“双抢”劳累回来,中午不约而同,三三两两地倒在地板上,过堂风一吹,鼾声四起。好心有好报,由此,邻居们送来的地作货也是四季不断。一天晚上,有人敲门,打开一看,是邻居叔叔,他浑身泥巴,手中用草拎着一条乌鳢鱼,说是一湖水干涸,刚捉来的。祖母连夜煮好,其鲜香美味的鱼肉,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祖母家门前有条溪,溪水潺潺流过。屋后有道岗,岗上有座“老虎凉亭”。关于这亭名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当年山上有一只老虎,常下来伤人。有一乡人自告奋勇,上山打虎,终把老虎打死,自己也为老虎所害。村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打虎处造了一座凉亭,命名为“老虎凉亭”。 儿时,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到“老虎凉亭”掏老虎屙(屎)。起始很好奇,何来“老虎屙”?不想,真的从岗上的沙土中掏出一粒粒火柴头般大小的黑色颗粒,原来那是一种铁矿。乡人中也不乏才子,想象力这般丰富,就地取材,与老虎联系在了一起。后来,据说村里还请专业部门来勘察过,说是没有开采的价值。 C 如今,老家还有祖上留下来的几间老房子,几经修缮,原本关着,今年初,乡人来电,说是有人想租。于是即去老家整理一番,在一堆杂物中,发现一只小畚斗。随手拿起一看,小畚斗是用竹篾编成的。用手拂去灰尘,竹篾已经泛红,想是有些年头了。再一看,发现小畚斗上有竖排的三行字,字是黑色,用毛笔写的,拿到光亮处,仔细辨认。右边的两个字是“方宅”;左边的两个字,是我祖父的名字,说明这只小畚斗是我祖上的物品。 在农村,以往有这样的习惯,家里添置了什么物件,总会写上名字、年月,譬如扁担、箩筐、竹椅等,一看就知,这是谁家的东西。 这小畚斗上中间的三个字,可能是年月的标注,但根本无法与数字靠拢,一时半会认不出。回到家后,我用湿抹布把小畚斗擦了个干净,竹篾竟显出了光亮,像是有了包浆。拿尺量了一下,小畚斗的口长有21厘米,高16厘米。畚斗的边沿外用篾青,内用篾白,再用白色细藤条包扎,口沿的竹篾里有一根细棕绳支撑。底下有几根竹篾虽已断裂残缺,但整体仍质地良好。小畚斗做工精细,小巧玲珑,以前想是用来装黄豆、芝麻、绿豆等物品的。 当晚,我睡在床上,心想,这只小畚斗应该是我祖父在世时添置的。因一般农村里出面的都是男主人。我祖父患病,早年就去世了,我们孙辈都没见过。后来添置的物件,我祖母总会写上我大伯的名字。 几天后,我再次拿起那只小畚斗,戴上老花镜,仔细辨认那中间的三个字。不一会,前面两字看出来了,是“己巳”,心中顿时一亮,这应该是年号了,后面一个字的上部好像是“两个口”,难道是“器”,“己巳器”?啥意思?再反复辨认,终于,“己巳置”三个字立马在我脑海中跳了出来。一阵激动,上网一查,“己巳”相对应的年份是1869、1929、1989,六十年一个轮回。1869年,想我祖父远未出生,而1989年呢?我祖父早已去世,采用排除法,那就说明小畚斗是在1929年添置的,距今竟有94年的历史。 老家的山水、童年的往事,一直珍藏在我的心底。每年清明时节,我总会回方家河头村,祭扫祖墓,再看看老家日新月异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