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丰 《青春万岁》是著名作家王蒙的处女作,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动手写《青春万岁》的时候,王蒙才19岁,那时他在共青团北京市东城区委当干部。45岁时,《青春万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正式出版。 小说《青春万岁》写的是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某女中一群年轻的高三甲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故事。故事中的她们尽情地沐浴在新中国的朝阳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周围的新气象,她们意气奋发、激情满怀。为了参加新中国的美好明天的建设,她们怀着理想,努力地投入到眼前的学习中去,又不忘积极投身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中。小说抒发了这一群女生的情感、苦闷与向往,赞美了她们努力求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不怕困难、昂扬向上的斗志,以及如诗似歌般的青春热情。那种快乐、向上、充满朝气的情绪始终洋溢在小说《青春万岁》的字里行间,让我这年过七十的人看了也深受感染。 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郑波,在这个班里是一位热情、富有牺牲精神的大姐姐。她是一位进步青年,读初一时就参加了解放战争期间北平地下党组织所领导的革命学生组织民主青年联盟,那时她才十四岁。在地下党同志的带领下,郑波开始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解放后更是和其他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一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各项运动中。高中时她入了党,是班里的团支书。“向科学进军”、“把青春献给祖国”,新中国即将开始的五年计划建设高潮感召着她(和她们),使她(及她们)感到,“我们的生活不仅有严峻的战斗,而且也有了从来没有过的规模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她们“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门坎上”。新中国美好的明天更激发了她的求知渴望,郑波不但继续积极地干好工作,而且更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一如既往地热情帮助同学在思想上、学习求知上共同提高,最终她以优秀成绩毕业,并留校担任初中教师。 这一群优秀的学生中,还有班干部杨蔷云、袁新枝、周小玲……她们都是那么的纯真、热情、活泼、可爱,充满激情、富有朝气、乐于助人。 而小说中的苏宁是其口中的“虽然阳光也照着我,我一回家,仍然呼吸着发霉的味道”的不法资本家的女儿;呼玛丽是在天主教会“仁慈堂”长大的孤儿,受其披着宗教神甫外衣的反动分子李若瑟的影响,中毒很深。在这个温暖的集体中,她俩在郑波、杨蔷云等同学不懈地用充满温情友爱的诚意帮助下,借助社会上的力量而觉醒了,立志做新中国的主人。 多才多艺的李春,本来也是一名要求进步的学生,一件偶然的事情使她失去了进步的信心,变成了只重视自身利益(她的学习成绩是班内拔尖的)而脱离了集体。后来,同样也在这个温暖的班级集体感召下,在郑波她们的帮助影响下又振作起来,重新融入到集体中。 可喜的还有她们的班主任,从旧社会过来的袁老师,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认真阅读着新青年们喜欢看的《把一切献给党》《刘胡兰小传》《普通一兵》等书籍,与他的学生们互相学习,学习着做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工作。 当然,郑波她们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她们的上一辈的帮助和言传身教,比如学校里兼任党支部书记的郭校长,郑波参加革命的引路人黄丽程等。 小说的结尾,当这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女们于夜半时分去天安门作毕业告别时,意外欣喜的是,巧遇了外出工作回程路过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主席与她们的亲切交谈,让她们忘情地沉浸在这突然来临的幸福中。毛主席充满慈爱的勉励和殷切的期望,更点燃了她们要把自己与新中国的明天紧紧地连在一起的似火的青春激情。 《青春万岁》反映了党的阳光雨露下哺育了一代人的成长,在他们稚嫩的胸膛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王蒙为解放初期热气腾腾的中学生生活留下了一份真实生动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