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今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学操场里 挖出大“宝藏”

余姚发现 汉六朝 聚落遗址

橡子铺满整个灰坑坑底,厚度近半米。
本版图片均由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提供

    近日,在宁波余姚城区梨洲街道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操场内,发现一处汉六朝时期聚落遗址。这是余姚继2020年在花园新村发现汉六朝遗址后,再次发现该时期遗址。

    这处遗址是如何发现的,价值和意义何在?昨天,记者赴余姚考古工地现场实地探访,并采访了相关专家。

    遗址所在之处原为余姚县学

    据余姚县志记载,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校址为宋至明清时期余姚县学所在地。

    余姚县学始建于汉代。北宋元丰元年(1078),重视地方教育的余姚知县黄铸,为扩大招生规模,将县学迁至该址,教育盛况空前。两宋之际,建炎兵祸,余姚诸多建筑被焚毁,唯有学宫独存。

    南宋,包括史浩在内的官员都对余姚县学非常关心,不仅积极解决学校经费问题,还亲率学子练习弓箭,锻炼身体。

    余姚县学的命运和历史进程同呼吸。南宋末年,余姚县学毁于战乱,元代曾一度中兴,元末再次遭遇离乱,直到明朝建立,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局面才有所改变。

    明清两代,重视官学教育。作为地方上唯一所招收生员的官立学校,余姚县学可谓是余姚的最高学府,享有其他学校没有的待遇。明代余姚人翁大立在《重建儒学记》中将这里形容为:“四明当面如悬榜,九曲入怀如秉笏,三江汇流如环带,六峰旁峙如建牙,客星乌胆二峰特起如簪笔,灵秀玮奇,笃生人物”,为“文献名邦”培养了一批人才。

    上世纪20年代,余姚县学改为余姚县立学宫小学,后并入现在的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本次考古发掘出的宋至明清时期建筑材料,推测大概率与学宫有关。

    灰坑里保留了大量遗存

    不过,学宫建筑并不是本次发现的重点。令人惊喜的在更向下的地层,汉六朝。

    本次发掘的汉代遗迹包括灰坑、灰沟和建筑遗迹等。灰坑是考古学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古代人们利用废弃的窖穴、水井或建筑取土后的凹坑倾倒垃圾,垃圾中土壤变成灰色,故称“灰坑”。

    本次发现的某些规整的方形灰坑被考古人员推测为取水或排水坑,其中一处,难能可贵地保存了大量植物遗存,如竹编、葫芦、桃核、橡子等,尤其是留存了大量橡子,铺满了整个坑底,厚度接近半米。

    “说明这个坑的性质是储藏坑,到了汉代,橡子依然是人们的食物来源之一。”考古人员许超在发掘现场告诉记者。

    “橡子”这种东西,我们并不陌生,在井头山遗址就出土过。它是橡树的果实,外表硬壳,果形似板栗,棕红色,内仁如花生仁,含有丰富的淀粉。作为人类早期最主要的食物之一,某种程度上说,橡果是比水稻、小麦“资格”还要老的粮食。

    铜钱窖藏坑和水井群最重要

    汉六朝时期的发现,以铜钱窖藏坑和水井群最为重要。其中,铜钱窖藏坑发现铜钱一组,呈串状叠放,有穿铜钱的绳子“缗”。考古人员数了一下,铜钱总共796枚,重2.09千克,主要为五铢,有西汉五铢、东汉五铢,另有少量剪轮、磨郭五铢(汉代晚期质量不太好的五铢)。此外,还有极少量的半两、货泉、布泉和大泉五十,多为王莽时期的货币。从残留痕迹看,这些钱币应由漆木质的容器盛放。

    此次发掘还在800平方米的范围里发现了6口六朝时期水井。井内出土遗物丰富,包括兽面纹瓦当等建筑材料;陶锺、盆、罍、罐、坛、碗等陶器;碗、盅、钵、盘口壶、洗、罐、砚台、坛等瓷器。

    姚江南岸汉六朝聚落呼之欲出

    2020年,慈城镇东门村遗址曾发掘了4口汉晋时期水井,相较之下,余姚此次发现的水井在构筑上更为规整,包括土坑井、陶圈井、砖井。“两地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时期居民获取地下水资源的认识。”许超表示。

    2020年,余姚曾发现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出土了极为珍贵的简牍类文书,封检、木觚及双面墨书的木板,获评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此次在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发现的汉六朝遗址,于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有没有可联系之处?许超告诉记者:“有的。”

    许超也是2020年余姚花园新村遗址的发掘者之一,他认为,余姚这两处遗址地理位置相近,时代相当,很可能为同一处聚落。“但两者文化内涵差异很大,从发掘结果来看,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所在位置应为当时聚落遗址的居住区域,花园新村所在的位置则为濒水的遗址边缘区域。”两者连起来看,一个位于余姚姚江南岸的汉六朝聚落呼之欲出。

    埋藏可能跟“侯景之乱”有关

    在这些水井中,有一口被标为“J7”的砖井非常特别。其井砖纵剖面呈梯形,侧面有穿钱纹与复线菱形纹组合纹。发掘时,井口外有大石块封堵,井内填有砺石,明显是人为堵住了井口。

    井内出土有青铜连枝灯盏、青瓷盅、碗以及大量铁五铢。铁钱共1682枚,重6.92千克,从样式判断,应为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523)铸行的铁钱“四出五铢”。其中的青铜连枝灯盏造型也极为精巧,据了解,这种造型的汉六朝灯具,在宁波系首次出土。

    专家推测,钱币窖藏和水井中发现的大量钱币,应是当地居民在突发灾难来临之前采取的应急措施。集合文献记载,这次灾乱或与“侯景之乱”有关。

    侯景之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朝将领侯景发动的一次武装叛乱。548年,他以清君侧之名在安徽起兵,最终攻占都城建康(今南京),掌控了梁朝军政大权。4年后,陈霸先取而代之,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

    这场战乱,使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陈书》中说:“东境饥馑,会稽尤甚,死者十七八,平民男女,并皆自卖……”结合文献和出土情况,考古人员推测J7井口的“非正常废弃”或与这一事件相关。

    位于余姚江南岸的这处汉六朝遗址,与同时期的余姚县城隔江相望。从发掘情况看,此处应当是位于县城外的一处聚落居址。它与其南侧的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共同反映了该时期聚落的布局、建筑技术,和居民饮用水情况——虽在姚江边生活,仍充分使用地下水——构成汉六朝时期滨水居民生活图景的生动反映。记者 顾嘉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