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顾渚山下活水来

    □沈潇潇

    来到太湖畔长兴顾渚山下,于我是一场猝不及防的偶遇。

    因事先对顾渚山所知甚少,午间抵达时先向民宿主人打听:“下午有什么地方可玩?”答曰:“先去大唐贡茶院吧。”听起来名头有点大,心里有点不以为然。当真的来到地处顾渚山虎头岩的贡茶院前,不由为其恢宏的气势一惊。走进大门,里面的亭台楼阁均为木结构建筑,严整开朗,庄重朴实,唐韵十足,居中最抢眼的是一座巍峨的高阁。当得知这里是茶圣陆羽《茶经》的主要写作地之一,阁曰陆羽阁,不禁放慢脚步,对阁内的陈列逐一细视。原来,陆羽当年来到顾渚山,发现这里所产茶叶品质独特优良,“与朱放辈论茶,以顾渚为第一”,将它写入《茶经》,并向朝廷推荐,这就有了这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督造贡茶的皇家茶院,有了顾渚紫笋茶自唐至明续贡800余年的辉煌历史。登上高阁顶层,我端详着手捧《茶经》的陆羽雕像,心想遇上茶圣是顾渚紫笋茶的幸运,也欣喜于自己与茶圣不期而遇,从而对顾渚“一杯紫笋茶,半部茶经史”的深厚文化积淀有了初步的感受。

    瞻仰完茶圣,在阁上凭栏四望,周遭峰峦竹海绵绵,其间隐约可见茶垄行行。间栽于竹林,这也是紫笋茶种植的独特之处。陆羽在《茶经》中谓紫笋茶生于“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茶由此得名。此茶嫩芽将绽未绽之际,色泽带紫,形体似笋,可谓名副其实。唐大诗人、也是茶人白居易曾诗赞“茶香飘紫笋,脍缕落红鳞”。与顾渚紫笋茶齐名的还有顾渚金沙泉水,当年以银瓶贮水,随茶同送朝廷。

    下阁后走进贡茶院长廊。一座吉祥禅寺将长廊分隔为东西两部分,东廊的图文介绍紫笋茶的生产流程、技艺,西廊两旁竖立着复制的顾渚山千年摩崖石刻。题刻者多是湖州的刺史、太守,他们须在每年雨水前亲临贡茶院,开始监督贡茶生产,谷雨后方可出山。在此期间,他们品茗督茶,饮酒赋诗,有兴就镌刻于山岩。他们中有官至吏部尚书、与柳公权并称“颜柳”的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有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的晚唐大诗人杜牧。这样的摩崖石刻在顾渚共有三组十方,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次日一早,我跟随着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游步道上信步游走,半途不意看到两块由当地文保部门竖立的石碑。据碑文介绍,附近的悬臼岕霸王潭边有汪藻、韩允寅、杨汉公留下的三方唐代摩崖石刻。在传说西楚霸王项羽屯兵演武过的霸王潭边,我见到了唐开成四年(839)湖州刺史杨汉公题刻的一方石刻,其文为:“湖州刺史杨汉公、前试太子通事舍人崔待章、军事衙推马柷、州衙推康从礼、乡贡进士郑璋、乡贡进士贾璘,开成四年三月十五日同游,进士杨知本、进士杨知范、进士杨知俭从行。”看得出,当年刺史们进顾渚山督茶时常与同僚、文人雅士优游于顾渚山水之间,真如入唐诗人李郢所咏“春风三月贡茶时,逐尽红旌到山里”那般,实是惬意得很。

    经千年风雨之蚀,有的摩崖石刻字迹虽已漫漶不清,而它们的存在实证着顾渚乃至中国的茶文化历史。紫笋茶至明末因故停贡,贡茶院随后荒废、倾圮,如今重建的大唐贡茶院唐风虽浓,说到底只是座仿古建筑,是后人想当然摹拟的一副躯壳。但有陆羽的《茶经》在,有这些唐人的摩崖石刻和诗篇在,这副本可能徒有其表的躯壳也因此被注入了灵魂,有了活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深植于顾渚这方水土的茶文化超时空的活力、影响力之所在。

    最让我惊叹的是顾渚山下乡村旅游休闲业的蓬勃红火,尤其是我们一行人下榻的顾渚村。这个三面环山、一条小溪潺潺流过的村庄,是顾渚山茶文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块,全村民宿多达486家,近九成村民经营民宿等旅游业关联业务,在新冠疫情爆发的2020年,来村游客仍高达300多万人次。要不是亲眼看到游步道上游客熙熙攘攘,主干道上旅游大巴、外地私家车络绎不绝和入夜数百家民宿灯火通明、歌舞升平的“不夜村”景象,真的很难相信一个村的民宿和旅游休闲业会兴旺到如此程度。

    在来顾渚的游客中很少有一日游客,大多是像我们这样住上三二天的,有的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在我们下榻的民宿,我们来时已有一个来自上海的退休人员团队入住,当第三天我们离开时,那些上海老人竟还没有走的意思,刚吃过早饭就搓开了麻将,看他们一副笃笃定定、乐不思蜀的样范,应该是顾渚山的常客了。我还发觉,每天的晨昏时分,在山道、溪边、水库畔、林下散散步,观观山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或者三三两两坐在院子或阳台里喝喝茶、聊聊天,是大多数游客在这里的常态。一个导游高举着一面小红旗招摇张罗,一队游客匆匆走马观花,这种在众多景区常见的景象,在这里很难看得到,至少我没见到过一个。在顾渚休闲,民宿就是家的挪位,在此休闲就是日常生活的背景置换,让人感到新鲜又自在。

    几年前,我曾夜宿四明山上中村的两棵树民宿,惊讶于看似寻常的一带晓鹿溪会聚焦起两岸十余家特色民宿而作文点赞。我又数度到过象山蟹钳港畔的茅洋乡花墙村,数十家民宿鳞次栉比,节假日里人流摩肩接踵。本以为一个村的乡村游能做到这样已至极致,但相形于顾渚村显然存在代际关系。

    顾渚旅游休闲业为什么会如此兴旺,单单是茶文化及山野风光似乎还不足以诠释。在离开顾渚村的前一刻,兴冲冲地去村旅游农贸市场走马观花,我脑里还盘旋着这个问题。市场里琳琅满目的全是农副土特产,除茶叶、竹笋等大量本地产品外,从绍兴霉干菜到东北的黑木耳,天南海北的特色农副产品应有尽有,生意火爆。这得益于海量的游客,更源于顾渚人源远流长的商业文化传统。早在唐代,这里的水口草市(今顾渚村属水口乡,草市即民间集市)已很兴盛。杜牧在湖州当刺史时写有一首七绝诗《题水口草市》夸赞:“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惊起鸳鸯无限意,一双飞去却回头。”在我看来,杜诗与其说展示了千余年前乡间集市的繁华,还不如说是对当下顾渚山下旅游休闲业兴旺发达的神奇预言。顾渚属吴地,在比杜牧年长30岁的唐宰相、诗人韦处厚的诗中早已有“顾渚吴商”的说法。鄞县人、南宋丞相史浩来到这里也被市场兴盛的景象触动,隔着三百年的时空向杜牧和了一首:“饭裹绿荷朝趁市,香浮青瓮晚登楼。凭谁写入鹅溪绢,一簇人烟古渡头。”经久不衰的市场,异曲同工的诗篇,让匆匆过客的我真切感受到顾渚人血脉里流淌着悠久而活跃的商贸文化基因。

    我又回想起这两天在下榻民宿里的亲历和所见所闻。这家民宿有六十个左右床位,天天满员,且包住包吃,而服务人员仅一对年轻夫妻和两个帮佣,女主人掌柜,男主人掌勺,帮佣管择菜和帮厨、端菜。主人不用亲自去市场采购食材,打电话就能轻松搞定配菜、送菜;餐席一撤,专业公司会上门收集餐具统一洗涤、消毒;有团队退房了,保洁人员会上门清扫房间;用车随叫随到,全村有旅游车队5家,据说高峰期最多一天5家车队和上海旅游公司联动,曾动员了280多辆旅游大巴出行;景区内所有景点,凭民宿房卡就能打折优惠;甚至房客临时想吃瓜果,民宿主人一个电话召来小贩上门送货,等等。更意外的是,次日我们说起想去宜兴陶祖圣境景区一游,女主人马上说:“我跟那边打个电话,给你们最优惠门票。”顾渚人的市场之手伸得真够长的,跨省呢。

    顾渚人千年不绝的商业文化秉赋还体现在唐潮十二坊夜市的创设上。这条亘绵山野三四公里的风情街,因时间关系我只在白天从贡茶院出来时逛了街口,晚间漫步时也只逛到了街尾。虽仅一头一尾浮光掠影,却对其以当下的时尚潮风衔接起千年唐代市井风韵的格调已有深刻印象。那晚,望着一群群游客朝着夜市的方向趋之若鹜,我由衷感慨:宁波商帮虽天下驰名,但至少在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方面,顾渚有许多东西值得宁波学习。

    早在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派弟夫概至此筑城,夫概在山溪入太湖处“顾其渚而忘返”,顾渚由此得名。当返程车驱动,栖息于青山绿水间的顾渚村徐徐向后退去,我隔窗频频顾望,映入眼帘的分明是一幅由丰沛的文化水墨濡染的清丽山居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