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慧民(左)做客甬上名医大讲堂。 |
心脏是人体的“核心硬件”,一旦受损,往往性命攸关。心律失常是让市民谈之色变的健康杀手。熬夜后心慌胸闷,是心律失常吗?体检报告单上的“窦性心律不齐”要紧吗?平时没症状,怎么突然因为心律失常中风了? 10月16日下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储慧民主任医师做客甬上名医大讲堂,向市民科普了心律失常方面的知识。 心跳过快或过慢都不行 80%心脏性猝死患者有心律失常 什么是心律失常?心律和心率这两个同音词,是一个意思吗? 储慧民介绍,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成人在静息情况下正常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心律是心脏跳动的节律。心律失常是由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引起的心跳不规则、过快或者过慢等症状的总称。比如,成人静息状态下,心跳每分钟少于60次或超过100次,可能就是心律失常中的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 储慧民介绍,心律失常很常见。比如,早搏会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些心律失常通过休息就能缓解。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一些有危害的心律失常,比如房颤、室速、室早等。 心律失常类型、轻重不同,症状也往往不一样。典型的心律失常症状有:心慌、胸闷、出汗、乏力、头晕、黑矇、晕厥等。也有很多患者早期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不适的症状。比如无症状房颤患者,平时没有症状,一发现就往往已经中风了。这类房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心律失常的诱因多种多样。先天因素主要指遗传因素,比如基因突变、先天性心脏病等。后天因素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有剧烈的运动,过度的情绪波动,过度疲劳、感冒、酗酒、药物、电解质紊乱等。病理因素主要源于心脏本身的问题,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 心律失常主要发生在哪些人群中? 这四类人群要注意防范 心律失常主要发生在哪些人群中呢?这是很多读者都关心的。 储慧民分析,从年龄看,心律失常在60岁以上人群中多发。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心律失常患者有明显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心律失常年轻化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前几天,储慧民接诊了一个年轻的患者。这位博士为了攻克一个课题,连续工作了5天5夜,觉得非常难受,胸口很闷。一个人一天正常的心跳次数是10万次,经检查,该博士有一半的心跳“不对”。幸运的是,该博士及时就诊并接受了手术,目前已经恢复了健康。 节目中,储慧民总结,这四类人群尤其要注意防范心律失常:有基础心脏疾病或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冠心病、瓣膜病、高血压、高血脂、烟酒过量的患者;患有内分泌疾病的群体,如甲状腺亢进或减退症、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因为年龄增大,身体各个器官功能下降的中老年群体;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的青年群体。 窦性心律不齐?不要慌 做心电图时紧张?关系不大 有网友好奇,在医院做心电图检查时,往往会比较紧张,会不会影响医生的判断? 储慧民解释:紧张时,可能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增快甚至出现早搏。因此,检查时,最好能放松身心以求更准确的结果。不过,紧张的情况一般不会对医生判断心电图产生太大的影响,大家可以放心。 不少人看到心电图检查报告单上“窦性心律不齐”这几个字会觉得恐慌。 储慧民解释,这个诊断很普遍,不必恐慌。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正常的生理现象。有时,也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比如检查前没有好好休息。这种心律失常大多是良性的,一般不用过多干预。 在“窦性心律不齐”的同时,如果出现下面两种情况,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同时伴有头晕、胸闷、胸痛、气急、多汗甚至抽搐、昏迷等其他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的症状。二是发作时间较长或发作频繁,每分钟早搏5次以上,多表示病情较重,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秋冬要做好保暖 生活规律,心脏才能更健康 宁波已经正式入秋了。秋冬季怎么做可以更好地预防心律失常呢? 储慧民提醒,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病高发的季节,血管收缩、舒张的变化也大。因此,人们尤其是老年人需要更好地注意生活起居,来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首先,要做好保暖工作,及时增加衣物,避免着凉。 其次,要注意避免病毒感染。 另外,秋冬季血压容易不稳定,高血压也会诱发心律失常,要控制好血压。 他建议,如果气候寒冷干燥,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如果恰逢潮湿阴雨天气,也要多室内通气。不论在什么季节,合理的饮食,控制盐的摄入,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避免情绪的紧张激动,都可以更好地保护心脏健康。 如果确诊心律失常,建议患者听从专业医生建议。治疗方式有服用药物、介入治疗等。大部分室上性心动过速和特发性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可以被根治;房颤尤其是阵发性发性房颤也有希望被治愈,大部分持续性房颤也能够通过治疗得到有效控制。记者 王颖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