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杰 张悦老师是语文老师,更是一位“哲学导师”。张老师始终关注着语文课堂的“真实情境”。她的观察,哲学视野与教育艺术相融合,所以能把课堂解析写成这么耐读好看的书。这本书既可以作为理论导读,学理分析细密深入,又可以作为实践指引,案例呈现生动活泼,充满来自一线课堂的生动气息。既让人开拓视界,展现了语文的历史性、现实性、博大性、鲜活性、开创性、独特性,又鲜明厘定课堂教学的规范,清晰阐示语文价值的阈限,发人深省。对于我这样曾经从事语文教育、现在做着文化研究的工作者来说,促发了内心对语文课堂特有的可爱可亲、让人乐于沉浸的“真实情境”的怀念,感受到语文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的魅力,以及在新时代中华文化复兴的背景之下,语文教育面向时代精神、承接中华文脉的新活力。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经常出现的,马克思立足实践观点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变革,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如果实践哲学回归实践本身,考察对象不再是概念、范畴和逻辑,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的活动,就会发现,理论的概念、范畴和逻辑,只不过是对具体实践中某种特定属性进行抽象和关联的结果。实践的对象和过程总是个别的,是无限种特定属性的综合。马克思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所以,那种认为先确定理论逻辑,然后再应用于实践的想法,实际上常常是对具有丰富多面属性的具体实践的肢解。这可能是我们通常的语文课堂观察中经常发生的事情。语文教学不是逻辑推导,也不是感性直觉,必须说明实践“具体化”的“化”之过程,才能切实把握语文实践。张老师“实践叙事”的意义在于:通过课堂案例细细梳理,让实践者获得语文思想的圆融;让实践者的思想和行动超出个别视野的局限,认识更为复杂的语文课堂,操作更为复杂的行动;使身在课堂教育实践网络之中的行动者能够统观实践整体,为行动中的视角融合提供切实依据。 由此我们理解张老师借以理清课堂所运用的“概念”,这种哲学与语文教学相融通的学理词汇,与贴肉入理的分析相生发,会不断放射出细节深处的“意义之光”;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观、方法论与课程观以行走课堂的方式,得以通透展现,并显现出独特的理论言说魅力。诸如上编“真实的情境:语文教学现场”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有用的教学实践”“有序的教学章法”,对于广大的语文老师说,是读得懂、能践行的引领,最具“语文性”的表达。 这种强调直面具体的语文实践本身,从实践的异质性和多面性入手,全面综合地把握个别具体实践,针对“真实情境”的不同属性运用相应的理论原理的实践叙事,为我们展现了理性与感性并佳、独具艺术魅力的语文理想课堂,可以称为“悦语文”,或者称为“张派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诗意的过程是我们对于美好教育的想象:充满诗性、自然成长、获得通透。张老师一直在追求着这种境界在语文教学中“真实情境”的实践之途。《语文课堂:真实情境的实践叙事》的出版,使“悦语文”的理论之基与实践之途更为清晰。 中编“主题写作:思考人生与社会”,各篇主题诸如“生命,因多姿而丰富”“幸福,经典的烛照”“家国之爱,使命绵延”“奋进,直面文明的冲突”等等的设计,美而深刻,体现民族情怀、社会担当,深沉绵厚,直入人心,充满感召力量。我认为这也是“悦语文”的魅力。这些话题,学生想写、要写,也应该大写、好好写。这些话题来自于对学生发展需求的深层次把握,也是对深蕴语文内核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领会。而我觉得这些话题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里面有着特别深沉的对“中国美学”的关注。正如张老师所说“若要走进人心的深处,唯有将自己的热忱交付。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张老师希望学生用理性捕捉、状写这个世界人情、世态,同时要寻求一种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的凝结与迸发。从学生《文明是条飘满阳光的河》《秉“我”之烛火,自熹微启航》等习作中,我感受到这种教育播种的力量与深刻所在:我理解为中国“言志”传统的自觉传承与实践。 下编“媒介融合:语文教学新时代”,是以开放的视角,包容性的姿态,探问语文的可持续发展。用张老师的话说:“互联网时代,语文课程目标需要价值重估。生活秩序的重构、价值方式的改变、阅读观念的更新,都对语文课程提出了顺应时代的新要求。”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从属于语言,才能实现自我理解与对世界的理解。张老师对语文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切,始终是朝向人类真实的生活世界,使人真正获得语言的自由世界。 张老师说:“语文教师是实践中的思想者。”诚哉斯言,希望让深刻的思想引领更多的课堂,希望让美好的课堂,更真实地走近更多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