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海曙区高桥镇望江村的晚稻进入成熟期。 记者 徐能 通讯员 张昊桦 摄 |
最低气温11.1℃,刷新今年下半年气温新低! 就在大家纷纷洗晒,准备换季时,气温还想“杀个回马枪”…… 霜降至,“秋补”始 10月24日,霜降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意思就是每年此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 当然,霜降,并不等于降霜。眼下这个时节,霜的“包邮区”还仅限于黄河流域,等轮到我们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还要等上一个月到一个半月。 霜,从何而来?难道真如其名,从天而降? 事实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已给出答案“露结为霜”,简单来说,就是跟露水一样,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 尤其遇到晴朗的夜里,地面散热快,更容易形成霜,就像民谚说的“霜重见晴天,瑞雪兆丰年”。 霜降,不只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指导意义。 在很多人印象中,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事实上,霜降也是调养身体,尤其是调整脾胃的好时节,比“冬令进补”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民谚说的“补冬不如补霜降”“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那么,从霜降开始的“秋补”,该补些啥? 首先,要缓解霜降带来的越来越明显的“秋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感觉:近段时间以来,总是很容易感到干燥,哪怕喝再多水,也无法消除这种干燥感。 有趣的是,随着“秋燥”的加重,那些有生津润燥、宣肺止咳功效的时令水果也陆陆续续登场了,比如梨、苹果、石榴、荸荠等。 而说到调养身体,尤其是调理脾胃,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最推崇的就是喝粥。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下去,仿佛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散发出难以言说的舒适和通透感。 不过,想要熬好秋天里的这碗粥,十分考验功力。 首先是对食材的挑剔。 清朝袁枚在《随园食单》就曾挑剔:“近有为鸭粥者,入以荤腥;为八宝粥者,入以果品,俱失粥之正味。不得已,则夏用绿豆,冬用黍米,以五谷入五谷,尚属不妨。” 其次是对态度的挑剔。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还提到:“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为了那一口香糯的粥,就有了“宁人等粥,毋粥等人”的说法。 此时新米上市,刚好用来熬粥。不能大火猛攻,而要小火慢熬。看着锅里“咕嘟咕嘟”一点点冒泡,好像才对得起每一粒米的努力生长,也才是生活本该有“细水长流”的样子。 霜降的到来,对很多喜欢吃蔬菜的朋友来说,又到了一年的“狂欢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一整个夏天的青菜都不怎么好吃,无论如何翻炒,总是有种硬邦邦的感觉。 然而,随着霜降的到来,青菜,还有萝卜,就好像脱胎换骨一般,一下从“汉子”变得“软萌”起来,自带甜味。 这是因为季节更替,为防止霜冻害,萝卜、青菜会采取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就拿青菜来说,本身所含的淀粉在植株内淀粉酶的作用下,经由水解变成麦芽糖酶,又经过麦芽糖的作用,变成葡萄糖。 植株细胞内糖分的增加,是为了使细胞液不容易因为霜打而脱水。而甜味的葡萄糖很容易溶解在水中,由此带来一个“副产品”,使得青菜吃起来口感变得甜甜的。 这好像也是在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自有它的规律和命运,我们不应逆势而行,而要顺势而为。吃一盘炒青菜是这样,人生亦如此。 28℃!前方“高温”出没 前天夜里到昨日清晨,受辐射降温影响,市区(鄞州国家气象站)最低气温只有11.1℃,创今年下半年来新低。 霜降至,天气真的就这样义无反顾朝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步调走了吗? 从总体天气形势来看,未来十天,造成气温“跌跌不休”的“幕后黑手”——冷空气有些力不从心。 中央气象台在昨日发布的中期预报中提到,未来10天,冷空气尽管活动频繁,但势力不强,包括新疆、陕甘宁大部、内蒙古、华北、东北地区、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和西部及云贵高原等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 其中,明天到后天前后,各地气温将升至近期的高点,最低气温10℃线重回东北南部至华北北部一线,最高气温20℃线则来到东北中部,气温将明显高于常年同期。 具体来看我市,从昨日发布的十天预报看,我市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气温总体平稳,但“稳中有变”。 值得大家留意的是,前期我市气温将节节攀升,最高气温将逐渐升至28℃上下;不过,从本周后期开始,随着冷空气渗透,气温又会有所回落,预计将重回23℃左右。 倒是早晚的最低气温表现更为平稳,除了今天仅有13℃外,明天起就有望稳定在15℃-17℃。 气温起起伏伏,还是要提醒大家:多留意气温变化,灵活掌握穿衣节奏,以免感冒。 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