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秋芙蓉映日开

□张海华 文/摄

    前段时间,由于做了一个眼科手术,因此请了年休假在家休息。那些天,没有进山拍照,也很少用手机、电脑,每天读读唐诗宋词消磨时间,算是近年来难得的空闲。读古诗之余,常到小区里散步。这一走,还真有所发现:自家楼下的小河边,很多花正在盛开,灿如朝霞,十分美丽,不正是木芙蓉吗?

    忽然想起,上一回见到并拍摄这种花,是在月湖畔,且已是好多年前了——回家翻出老照片,发现是在2013年10月23日拍的,刚好是10年前。在这里,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木芙蓉,以及与之相关的古诗。

    1

    “三醉芙蓉”秋日盛开

    木芙蓉,为锦葵科木槿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湖南。因其花大色艳,且在百花凋零的深秋绽放,故自古以来就广受欢迎,在国内很多省份都有引种,并培育出了不少园艺品种,其中以花色多样的重瓣木芙蓉居多。

    近年来,在宁波各地,木芙蓉也广为栽种,就市区而言,在公园、小区绿地内,都不难见到。其盛花期在10月,并可以延伸到11月。这个季节,其他花卉已经很少,而此时,木芙蓉却迎来了繁花满树的最美时节,绿叶丛中满是粉粉白白的硕大花朵,老远即可见到;花儿在秋阳下迎风摇曳,花色如美少女的脸颊,娇媚可人,引人注目。

    在我住的小区里,所栽种的木芙蓉均为重瓣的园艺种,花初开时即为粉色,将凋谢时转为深红或紫红。它们全部沿河而种,故花开时往往临水自照,果然不负古人所谓“照水芙蓉”之美名。

    后来,到月湖公园转了转,特意去找10年前拍过的木芙蓉。很开心,一走到迎凤街口的偃月街上,就一眼看到公园里花开正好。走近细看,方知这里的木芙蓉至少有两个品种:一为单瓣,花粉色,后转红;二为重瓣,花初开时为白色,后渐渐染上粉红,最后为紫红色。不少蝴蝶在花丛中乱飞,还有一种长喙天蛾常在花朵旁边振翅悬停,试图将长长的口器伸到花中吸取花蜜。游客们也兴致盎然,掏出手机,围着木芙蓉拍个不停,同时啧啧赞美花儿的美丽。

    正因为木芙蓉的花会变色,且在深秋盛开,故有“三变花”“拒霜花”之称;也有人赠予其“三醉芙蓉”的雅号,意思是说一花三色,均美得令人陶醉。这赞美还真不算过誉。顺便说一句,依我个人的审美,我通常是不大喜欢那些重瓣的园艺花卉的,觉得过于复杂、人为痕迹太明显;而木芙蓉却是个例外,无论单瓣还是重瓣,都非常美,确实难得。

    木芙蓉虽非宁波原生植物,但其“近亲”(即同为木槿属植物)在本地倒是有野生的,即木槿与海滨木槿。木槿在国内分布广泛,花单瓣,花色以淡粉红色居多,花期很长,在夏秋两季;除野生的外,也常被栽培利用,用于村庄、公园的美化,或用作篱笆。而海滨木槿在国内主要分布在浙东,即宁波与舟山的海边,属于浙江省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花期在夏季,花单瓣,花色明黄,艳丽动人。

    木芙蓉的花(尤其是原生的单瓣的花)一看就知与前两者颇为相似:花形都近似古代的钟,都具有5枚柔软微皱、仿佛吹弹得破的花瓣,花心均为色彩较深的紫红色,花朵中央都有一个布满花粉的雄蕊柱。

    2

    古诗里的芙蓉花

    虽说木芙蓉原本仅产于湖南,却早就“艳名动天下”,在一千多年前,已在国内其他地方引种,南北各地皆有。自然而然地,明艳的花朵也引起了历代诗人的注意,因此频频亮相于古诗中。

    木槿属的花,本来就以娇艳出名。《诗经》中虽没有提到木芙蓉,但写到了木槿。《郑风·有女同车》是一首很有名的爱情诗,诗中反复吟唱:“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华、英,都是花朵的意思;而舜,就是指木槿(即这个属的“属长”)。木槿的花瓣,白里透红,粉粉嫩嫩,以此来形容美女的肤色,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而在《楚辞》里,开始出现“芙蓉”一词。这里得说明一下,在后世的汉语里,作为花卉,芙蓉有两种意思,其一是指荷花,也就是“水芙蓉”;其二,就是木芙蓉。大约在唐以前,诗文中出现的“芙蓉”,都是指荷花。

    先来看《楚辞》中提到的芙蓉。屈原《离骚》诗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芰( jì)荷,指水生植物菱的花;芙蓉,即荷花。这几句诗的大意是:“用菱花缝成上衣,采荷花做成下裳。无人理解我那就算了吧,只要我内心高洁芬芳。”

    《楚辞·九歌·湘君》中云:“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薜荔(bì lì)是一种善攀援的灌木,其果实可做木莲冻,常攀附于大树或老墙上,并不生于水中。上引诗句的前两句是在说反话,整体的大意是:“(就好比)到水中摘薜荔,到树梢采荷花(自然是白费功夫)。两心若不同,媒人也徒劳;恩情若不深,自然易断绝。”

    此后,汉代《涉江采芙蓉》(出自《古诗十九首》)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唐代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些名句中的“芙蓉”,也都是指荷花。

    而唐朝白居易写的《木芙蓉花下招客饮》,诗题中就已经标出是木芙蓉了,其诗云:“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后两句写得很有意思:秋天荷花已残败,而“木莲”,也就是木芙蓉,却盛开了。

    到了宋朝,咏木芙蓉的诗就不胜枚举了,而且不论是在标题还是诗句中,往往直接写“芙蓉”二字,不特意写“木芙蓉”了。聊举数例如下:

    “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苏轼《芙蓉》)

    “满池红影蘸秋光,始觉芙容植在旁。赖有佳人频醉赏,和将红粉更施妆。”(朱淑真《芙蓉》)

    “舍南舍北种芙蓉,及到秋来次第红。自是诗人才思窘,清风明月有何穷。”(刘克庄《秋望二首·其一》)

    木芙蓉这么有名,使得其原产地湖南也得到了“芙蓉国”的美誉。晚唐及五代的诗人谭用之写过一首题为《秋宿湘江遇雨》的七律,其颔联最为有名:“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老家湖南的毛泽东也写过一首有名的《七律·答友人 》,其尾联云:“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一种原产于一地的花,自古及今都能得到如此广泛的宠遇,也算是十分难得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