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宣讲英烈事迹。 |
日前,记者从宁波工程学院获悉,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校《不爱红妆爱武装,为国为民挺脊梁——浙籍224位女英烈精神的当代回想》项目,从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红色专项”赛道全国特等奖。 浙江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了一大批女烈士。她们牺牲时,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60岁,平均年龄只有25.8岁。她们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选择扛起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的大旗,将生命定格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 为了探寻、记录浙江籍女英烈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一群来自宁波工程学院的女大学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追寻先烈足迹,走遍浙江山水。 感动于浙江“刘胡兰” 两年前,宁波工程学院会计(中外合作)213班学生郭宸伊从山西来甬求学,从小耳濡目染刘胡兰事迹的她,对牺牲的烈士有着独特的情感。 一次微团课比赛上,郭宸伊首次了解到了浙东“刘胡兰”李敏、浙西南“刘胡兰”潘香凤、浙南“刘胡兰”郑明德的故事。在深受震撼和感动之下,她萌生了想要探寻更多浙江籍“刘胡兰”事迹的想法。 有想法就去行动。郭宸伊找到自己的好朋友陈柔怡进行商讨,两位女孩一拍即合。但浙江籍女英烈具体有多少人?她们都来自哪里?该如何寻找?……一个个问号在郭宸伊和陈柔怡的脑子里轮番打转。 在老师指导下,她们从基础数据收集整理慢慢起步。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加入进来。闲暇的周末、无课的下午,同学们就到周边烈士故居、烈士陵园、烈士牺牲地、地方研究机构去调研,越来越多“刘胡兰”的故事被整理成册。 两年多辗转寻觅 借着暑期社会实践机会,郭宸伊组建起实践团队,从制定数据收集方案入手,以中华英烈网和《浙江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等作为烈士数据的基础来源,计划构建省内首份相对完整的浙江籍女英烈数据库。 “光是浙江籍女英烈名录的整理,就耗费了半年时间”,摩挲着《浙籍女英烈英名录》的封皮,团队成员陈柔怡露出淡淡的笑意,“纸上的故事读来泛泛无奇,要想有更独特、真实、深切的感受,还得到现场去,所以我们去到英烈的家乡、故居、牺牲地,并辗转联系到烈士后人、党史研究人员等,力求给浙籍女英烈补充准确信息。” 团队成员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朱枫故居、胡焦琴烈士纪念亭、翠微山烈士陵园……两年多来,这群女大学生的足迹遍布浙江省11个地级市,累计搜寻到224位浙江籍女英烈,采访烈士后人、游客、工作人员1000余人。 经过细致走访、比对,她们发现,浙籍女英烈的基础信息并不完善,部分英烈在籍贯、性别、出生年月等信息上有出入。团队逐步深挖,提交63条修正信息至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并被采纳。 当代青年学子的传承 “焦琴姐姐,称您姐姐,是您离开我们时只有25岁。您把青春热血贡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家乡人因您而骄傲!今之甬城,经济繁、民生和、百业兴,不知百年前您与农民朋友们在一起畅谈的那个理想桃源,是否如今日的盛世场景?我敬佩您的巾帼之姿,将斗争足迹遍印祖国各地,也崇仰您的君子之勇,我将继续以您的精神品格为指引,做党的优秀女儿,踔厉‘窗口’青春。”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来自团队成员在“时空信箱”活动中写给浙籍女英烈的一封信。 同学们将真情融入笔尖,把想要诉说的敬仰、坚定的誓言与庄重的承诺字字句句刻入纸中、化作书信,在一笔一画中续写英烈遗志、叩问初心使命。 在镇海中学校园东南隅的朱枫故居,成员们感受了这位“中国红色女特工”在白墙黛瓦下炽热生长的“红枫精神”。参观学习后,她们将英烈事迹细细整理,配音剪辑,“搬”上屏幕,让更多人聆听到别样的英雄事迹。通过重走英烈故地、重阅英烈事迹、重析英烈精神,同学们将英烈事迹和英烈精神在更广范围内进行再传播、再弘扬。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张晓雁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