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晚报国际传播中心。记者 蒋晗炘 摄
2020年11月9日,宁波晚报正式启动国际传播工作。作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系旗下龙头媒体,宁波晚报在宁波市首开英文版面Insight Ningbo,同步开设English corner新媒体专栏,对本地媒体开展国际传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本着“宁波特色、形神兼备、多端传播”原则,举都市报系之力,以双语形式向世界讲述宁波故事,发出宁波声音,并逐步发展成为宁波晚报国际传播中心。
目前,该中心已构建“报纸版面+客户端+海媒社交号+国内央媒客户端”多平台互动联通的传播矩阵,成为一个集国际传播策划、多语种内容创作、海内外平台运营、对外交流沟通于一体的全媒体品牌。全渠道累计原创外文融媒体产品600余件,全矩阵累计浏览量超过2亿次。
经过近三年的磨砺,宁波晚报也培养了一批有能力、敢创新、会探索的国际传播优秀人才,一起来感受他们的别样经历吧。
亚运爆款背后的笑和泪
距杭州第19届亚运会结束已有一月,再次回望那段干劲冲天、肾上腺素狂飙的日子,耳边又响起了心脏快速跳动的砰砰声。
2023年9月19日上午9时,亚运沙滩排球比赛在宁波象山半边山沙滩排球中心正式打响,紧锣密鼓的出海宣传也在宁波晚报国际传播中心随之开启。彼时,我们的推特(Twitter)和照片墙(Instagram)账号刚刚成立一个月。没有庞大的粉丝基数,我们能够撑起一片天吗?起初,作为小编的我自然是心虚有余,底气不足。
“看看流量怎么样了!”从发出第一条亚运推文开始,刷新账号主页就成了我的日常,第一分钟、第一小时、第一天……在20天的宣传周期里,阅读量的增长速度,决定着我当天的心情。起初,我们积极抢发赛事信息,但数据却总是令人“跌破眼镜”,悲愤苦恼之余,我也不禁思考:“heart to heart”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最忆是江南,难译在人心。国际传播从诞生之初,就注定要致力于突破语言和价值观的天然屏障。而在这个“以情感人”胜于“以理服人”的时代,如何将心比心、以“共情”取胜,也成了我们此次推动亚运“出海”的破题关键。
首先,转向设置“沉浸式”场景。我们通过大幅增加实时动态更新频率、发布第一视角未剪辑视频,与万里之外的海外观众共赏美景、美食、街头表演等精彩时刻,把他们带入到了整座城市的亚运氛围中。
其次,我们聚焦赛场上的“暖心时刻”,将羽毛球男子团体赛的颁奖台上宁波运动员王昶拿到第一块亚运金牌时仔细端详、游泳比赛现场中国观众为最后一名越南选手加油等画面,发布在海外各大平台,剥去身份、职业的外衣,展示真实、可爱的人性。
此情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述,“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以共情作舟,以真善美的故事为帆,我们的推文开始受到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外国记者,还有余依婷等宁波运动员的关注,阅读量一路高歌猛进。
经过20天的蜕变,最终我们以高于粉丝量10万倍的阅读量,向自己、也向宁波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东风吹正好,乘风定破浪”。扬帆出海,我们正在路上。
记者 潘雯婕
在敦煌与世界网友Say Hi
9月6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省酒泉敦煌市开幕。我很荣幸以国际传播记者的身份参与了报道。这是我第一次独自一人参加大型活动的采编。当我打开同声翻译APP,打算大展拳脚时才发现,国际传播原来如此不同!
每一个出现在展馆的外国人都是“宝贝”。在土库曼斯坦展区前,一位当地讲解员刚一露面就被大家的“利眼”捕捉,同行从四面八方飞奔而来,把四周挤得密不透风,我也眼疾手快抢到一个边位。小姐姐被吓了一跳,但很快就配合地摆起了pose,还热情地用英语介绍起当地传统乐器。我们纷纷鼓励她“please say more”。
用“外嘴外眼”拉近与海外受众间的距离是国际传播常用的宣传方式,采访外国友人从语言到回答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恰好能遇上合适的对象,大家都笑称“KPI有了着落”。一位记者就在场馆幸运地偶遇了一支来自美国的乐队,不仅拿到独家素材,还听了一场“私人”演出。
国际传播的主要宣传阵地是海外社交平台,所以要用短平快的内容迅速抓住眼球并传播中国声音。长篇大论的论坛并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借此契机宣传敦煌及中华文化才是目的。
我从未想到,在我的个人账号上流量最高的内容竟是“鸣沙山万人蹦迪《奢香夫人》”。这个没有经过剪辑的视频让外国朋友直呼“WOW”。而这在同行前辈看来很正常,她说“海外网友就是喜欢看这些天然的内容”。所以在之后的拍摄中,我尝试放下记者的身份,以游客的角度去记录所见所闻,突出现场感和贴近性。我的旅游VLOG获得了破万的浏览量,外国网友留言“I want to go there right now”。这让我很兴奋,觉得真的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从文博会到敦煌莫高窟,从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到沙洲夜市,当我举起手机定格下敦煌文化的美,当我与海外网友分享我最质朴的感受,当我收到他们热情的反馈和赞叹时,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语言不通并不是国际传播的阻碍,寻找共鸣与真诚分享是世界通用的“必杀技”。希望我可以成为一座小小的桥梁,让世界听到一声来自中国的“Hi”。
记者 应思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