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11月6日下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一场大爱行动正在进行。1岁7个月的浩浩(化名)离开了人间,但他捐出的心脏、双肾、肝脏和双眼角膜,将为至少6名儿童带来新生的希望。11月7日《宁波晚报》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脆弱到一次意外就让稚嫩的花朵过早地凋谢;生命又是如此的坚强,父母即使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与心理创伤,也愿意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释放善意和温暖。“小天使捐献多个器官”说到底,就是融入道德、伦理与现代文明的“成人之美”。 按照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护身体与敬爱父母直接挂钩。实际上,器官捐献并非不孝,而是在价值排序中“更上一层楼”,追求舍己成人、以身燃灯;器官捐献让逝者的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这不仅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另外一些生命的莫大帮助。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超过626万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累计完成45800多例,捐献器官13.9万多个,挽救了10多万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虽然我国器官捐献数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但相比我国每年约30万名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来说还远远不够。由此观之,器官捐献需要扩大公众参与,这不仅需要“制度补血”,也离不开老百姓思想观念的转变。 器官捐献既切实地裨益了他人,也让捐献者实现了生命的延续,实现了利他与利己的有机结合。捐献者与受惠者虽然此前没有交集,但器官捐献却犹如一根根社会联结的纽带,将一个家庭与数个家庭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大爱无疆,“父母捐献离世宝宝器官”将跨越地域、年龄等因素,给迫切需要器官移植的人们带去希望和光亮。 有句诗说,别忘了,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从“谈死色变”的思维惯性,到“向死而生”的生命观,伴随着社会变迁,公众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器官捐献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成千上万的生命和家庭联系起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善莫大焉。 对于接受器官捐献的受益者而言,不仅要为自己好好活着,也要为逝去的生命感受这个世界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约定,这也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契约。让生命之花以另外一种方式绽放,器官捐献让希望和光亮在陌生人社会传递和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