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眼池 |
 |
尚书公园的牌楼 |
□吴雅儿 文/摄 海曙区古林镇,有一个小村叫张家潭。千年前,鄞西平原碧波万顷,湖泊星罗棋布,有马湖、槎湖、广德湖等。张家潭就在广德湖之东、槎湖之西。明嘉靖年间,张家潭还出了两位尚书。 A 据张氏宗谱记载,南宋淳熙初年,张家始祖从临安迁徙到鄞县布政,这里有浩瀚的槎湖,因此,被乡人称为“槎湖张氏”。他们以耕读传家,文化乡里。据天一阁收藏的《槎湖张氏第六次重修宗谱》统计,自五世至十八世,科举考试中有进士、举人、武举、贡生共29人;自南宋至清末,张家有近百人在朝为官,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张时彻、张邦奇叔侄尚书。据《鄞县志》记载:历史上曾经把张氏出过叔侄尚书,誉为一大“衣冠幸事”。清代史学家万斯同在《西竹枝词》中写道:“张家潭水带长渠,万顷烟波绕屋庐;莫道乡间无俊物,此中曾出两尚书。” 张时彻(1500-1577)是两位尚书中的叔叔。字惟静,号东沙,他年少时,就以“经术行谊”称天下,可谓少年成名。20岁中举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及第,后任福建参政、云南按察使、四川巡抚等职。嘉靖三十三年,张时彻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倭寇侵犯东南,他率领军民抗击倭寇,为抗倭保家国立下了不朽功勋。宦海沉浮,争斗激烈,张时彻为官不畏权贵,公正廉明。后来,却遭严嵩父子陷害,55岁便弃官回乡。他与范钦、屠大山志同道合,人称“东海三司马”。 屠大山是范钦的亲家,范家大儿媳的父亲。现在,天一阁仍展览着三司马的图片。张时彻、屠大山和范钦一样,都遭遇官场不平而弃官。张时彻回故乡后,在美丽的东钱湖畔茂屿山,建了“茂屿山庄”。他们三位常在山庄吟诗作词,互相切磋,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天一阁集》是范钦最主要的作品,书中有范钦写给张时彻诗文37首,写给屠大山诗文26首。 B 张时彻学识渊博,是鄞县史上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编纂了《宁波府志》、《定海县志》,著有《张司马集》、《芝园定集》、《东沙史论》、《四明风雅》等20余部流传后世。张尚书还是一位杰出医学家,他自幼体弱多病,对医药很感兴趣,他将治己病的药方以及他人所用之验方仔细研究,皆全部辑录收藏,汇集成一书,书名为《摄生众妙方》,并于嘉靖二十九年自为序出版。如今,这本售价850元人民币的妙方,在“亚马逊”仍有出售。同时,他还著有《急救良方》、《伤寒金镜录》、《摄生总论》等。 张时彻的侄儿张邦奇(1484-1544),字常甫,号甬川,“槎湖张氏”十一世孙。年长叔父张时彻16岁,因此自幼小叔以侄儿为师。张邦奇聪明过人,15岁作《易解》、《释国语》。明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广提学副使,在任上修缮了湖南的明山书院、岳麓书院等。后历官四川提学、福建提学、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等。嘉靖九年(1530)历职南京国子监祭酒、吏部右、左侍郎、代理尚书等职。1531年任南京吏部尚书、兵部尚书。 张邦奇品行高尚,在京城为官时,武定侯郭勋家人犯法,重金贿赂张尚书求宽恕,被他一口回绝。张尚书在任时,正逢明朝大宦官刘瑾玩弄权术独揽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许多官员都胆小怕事,曲意逢迎,而张邦奇却处事坦荡,刚正不阿。最后,铮铮铁骨却成了他长久不能升职的原因,直至嘉庆十八年,终于晋升为吏部尚书,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此时,张邦奇已经50多岁。他满腹经纶,博学多才,著有《释国语》《大学传》《甬川史说》等十余部作品。张氏二位尚书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历代宁波人所称颂。 C 白驹过隙,沧海桑地,昔日水波涟漪的槎湖早已无踪影,至今村里只留长明堂、双眼池、双眼龙亭等遗址。当年,所建的尚书坊、进士坊、百岁荣恩坊等已荡然无存。上世纪60年代初期,村东还有一个停靠官船的埠头,岸边有一座石牌坊,高达10余米,沿着牌坊前往,可直达尚书第。曾经建于明初气势雄伟的张氏祠堂,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 但在三支街与镇明路的交汇口,以前有个叫做“小尚书桥”的地名,因为这里曾有个“尚书坊”。据《鄞县通志·舆地志》记载:“嘉靖四十一年,左都御史鄢茂卿等为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而立。”镇明路扩建,发现牌坊被电力公司当作电线杆基座。后来月湖东岸拆迁时,牌坊迁移到了月湖公园镇明路边的绿树丛中。虽然这块石牌坊只剩下半边,但仍然纹理清晰,雕塑栩栩如生。以前,曾流传一句顺口溜“三支街口石牌坊,刻虎雕龙古迹藏”,说的就是月湖尚书坊。今天,尚书故里的遗迹已然不多,但让村民感到欣慰的是, “下伞桥”至今仍幸存。 那年,张时彻造福乡里,建造了“孝庵桥”和“下伞桥”。“孝庵桥”已销声匿迹,而“下伞桥”还在村西三里外的塘河上,桥长20米,两墩三孔,东西各有八级台阶。旧时,桥边建有直达布政的三里长廊,可遮雨蔽日。从前,“下伞桥”是水陆交通要道。现在,桥的西侧有了宽敞便捷的水泥桥,旧桥上已无行人。 万历五年,张时彻与世长辞,葬于古林张江岸村。他的墓园占地面积10多亩,墓道长达80余米。墓地松柏常青,前有牌楼,后有两列对称的八尊石像,威武庄严。如今墓园已成为工业园区,那里尚存两匹石马、一个文臣石像生,保存在工业园区附近的马路绿化带里。而张邦奇的墓道,建在横溪镇河头村小山上。当年在那个山脚下,有肃穆的牌坊群,墓道在半山腰,坐东朝西,又称“张府坟”,如今也无影踪。 尚书故里张家潭,过去的显赫与辉煌犹如过眼烟云,留下的是村人深深的怀念与敬仰。500多年来,两位尚书的故事一直在村里传颂。为了挖掘尚书遗存、弘扬历史文化,建一个尚书纪念馆,成了村民们美好的愿望。 2012年初,张家潭村委会不负众望开始筹建纪念馆。同年10月,在丹桂飘香日子里,投资150万元的尚书纪念馆、尚书公园在张家潭建成开馆,那里牌楼耸立,草地如茵。 在纪念馆里,“叔侄尚书”塑像威武肃穆,栩栩如生。“叔侄尚书”的故事将光照日月,千古传颂。
|